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相映生辉-外国文学与艺术-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为艺术博物馆制作的大门就是著名的大型大理石雕塑《地狱之门》。它取材于十三世纪末和十四世纪初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的著名长诗《神曲》中的《地狱篇》。早在青年时代,罗丹就为这部不朽的巨著所倾倒。《神曲》是但丁在流放时完成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被称为“中世纪史诗”。全诗共分三部:《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堂篇》。诗人在放逐期间,看到意大利和整个欧洲处于混乱纷争的状态,因而对祖国和人类的命运怀着深切的忧虑。他的作品里通过象征、隐喻的手法,描写了梦游地狱、炼狱、天堂的情景,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但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罗丹被但丁的诗篇所深深激动,他跟随着诗人目睹了灾难重重的人世间的种种丑恶情景,决心用自己的雕刻再现这座诗人献给少女贝亚德的“纪念碑”。

  起初,他是这样设计 《地狱之门》的:一扇高六点五米、宽二点五米的门,在门的上端,诗人但丁坐在一块岩石上思考诗句;门的下面是一大群在痛苦中挣扎的 《神曲》里的人物。但是罗丹感到诗人“同一切脱离,没有任何目的”,所以他不满意这个构思,终于改成了:一个裸体男子 (他已不是诗人但丁,而是人类的象征)坐在岩石上,躬身向前,右肘支在左腿上,右手托着下颚,俯瞰着门扉下在苦海中挣扎的众多的幽灵。他看到地狱的惨景,面对人间的痛苦,“陷入沉重的深思”(《地狱篇》)。这个巨人的一双慧眼关注着人类的命运,他的鼻子在呼吸,心脏在跳动,内心充满痛苦和斗争。他已完全沉入冥想之中,在思想的重压之下,他紧缩全身,屈膝咬牙,在那角斗士般强壮的躯体上,每一块肌肉都因专注的思考而紧张地隆起,甚至连脚趾都翘了起来,似乎他不仅用脑子,而且在用全身的力量来思索。 《地狱之门》中的主像《思想者》就是这样产生的,后经放大,成为一件独立的作品。《思想者》虽然不是《神曲》中的人物,但它所表达的思想与《神曲》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

  在规模宏伟的《地狱之门》里,除了《思想者》之外,门楣顶部还有一组称为 《三个影子》的群雕。这是《神曲·地狱篇》第十六歌里所颂扬的佛罗伦萨三个市民的鬼魂。这三个人在世时都为佛罗伦萨的自由和独立作出过贡献,可是在地狱里却遭受被火雨打击的酷刑 (这种刑罚见于《圣经》,凡是蔑视上帝的人都要受此刑。但丁在诗中满怀崇敬地称颂他们的名字为“光荣的名字”,并说“对他们应刻表示敬意”。罗丹根据诗人的意旨,让这三位佛罗伦萨的伟大市民站在 《地狱之门》的顶端。他们低着头,牵着手,沉入极度的悲愤中。雕塑家用这组群雕来寄托诗人对祖国的哀思。

  门楣下面的两扇门上,是一百八十六个运动的男女人体。他们是地狱的罪人,被凶猛的罡风鞭笞着,卷入痛苦的深渊。这些形象组成了雕塑上的多种群体结构,罗丹通过这种象征性的构图来表现人类世界的苦难。

  在《思想者》两旁的是犯轻罪的人,越到下端犯罪越重,直到打入九层地狱。那些暴君、邪教徒和犯有淫欲罪的人,都在命运之湖里沉浮。他们越是极力挣扎,陷得就越深,遭受的惩罚也越重。罗丹在《地狱之门》的人物安排上,虽然是顺着但丁的思路,把九层地狱中犯罪的灵魂都给予了表现,但他并没有按照诗人的导游路线来安排人物的顺序。地狱里的暴君和情人,奸贼和淫棍,邪教徒和恶人都混杂一起。罗丹通过这些翻滚、交错的人体来描绘人类罪恶的深渊,借以表达他的爱憎,从而隐晦地揭示出当时法国现实生活的悲剧。

  在精心创作大型雕塑的同时,罗丹也十分重视肖像创作。他的肖像创作题材非常广泛,从世界知名人士到普通老百姓,都是他刻画的对象。从1880年起,罗丹制作了许多肖像雕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永恒的形象,如《达鲁》、《亨利·罗歇福尔》、《雨果》、《法尔居埃》、《萧伯纳》、《波维·德·夏凡》等。罗丹为这些成功的传神之作投注了巨大的心血。他曾讲述过《雨果》胸像的制作经过。

  1883年,就在罗丹为雨果造像前不久,这位伟大的作家正被一个叫维林的平庸的雕塑家折腾得心烦意乱。那位维林先生让雨果每天一动不动地坐上几个小时,整整坐了三十八次,害得八十多岁的老人腰酸背痛,头昏眼花。雨果发誓从今以后再也不同画家、艺术家打交道了。所以当罗丹畏怯地表示也要为老作家做塑像时,雨果皱起他那天神般的双眉说:“我不能阻止你工作,但是我要告诉你,叫我一动不动地坐着可不行!我不能为你改变任何习惯。你要怎么处理就随你的便吧!”雨果还提出,不能把黏土和工具带来弄脏他的房间。罗丹只好尊重老人的意见。

  工作开始了,罗丹每天到雨果家里来。老诗人或在书房伏案写作,或在花园散步,或在客厅会客,罗丹都在一旁默默地细心观察,用铅笔画下许多速写,并试着将老诗人的形象牢记心中,然后赶快跑到另外一间放着黏土和工具的屋里,把刚才一刹那的印象、感受固定在黏土上。但是有时一走开,印象便模糊了,他不得不又回到老诗人身边,再次观察……就这样,来回往返了不知多少回!

  罗丹终于凭着训练有素的默记能力,凭着艺术家的敏锐眼睛,以罕见的工作方法,完成了《雨果》这件杰作:雨果低着头,聚精会神地思索着,好象在吟哦着诗句。由于思绪象激流般地奔涌,诗人双眉紧皱,头发如同火山似地喷射出白色的火焰——这简直就是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文学的象征,抒情诗的人格化!当罗丹把雕像送给雨果过目时,老诗人看看雕像,再望望镜中的自己,不禁向罗丹投以惊异的目光。

  1891年,罗丹接受法国文学家协会制作《巴尔扎克纪念碑》的委托。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用毕生的心血创作了包括九十四部小说的《人间喜剧》。在这部巨著里,巴尔扎克塑造了两千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生动地描绘了法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画面,深刻揭露了社会的腐朽和罪恶。《人间喜剧》成为法国十九世纪文学的里程碑。罗丹对巴尔扎克非常崇敬,所以他十分激动地接受了为巴尔扎克塑造纪念碑的任务。

  为制作巴尔扎克的雕像,罗丹呕心沥血,历尽艰辛。当时有关巴尔扎克形象的资料非常少。作家逝世后,没有人从他的遗容上翻作面模;仅有的资料只是法国古典主义雕塑家大卫·安格尔所作的几幅并不出色的肖像,以及已故雕塑家夏彼未完成的那尊坐像。罗丹审视了前人的作品后,感到它们与想象中的大文豪相去甚远;在那些作品中,巴尔扎克只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庸人。再者,巴尔扎克是法国人所共知的大名人。塑造这样一位人们所敬爱和熟悉的伟大作家,显然是很困难的,传统的象征手法在这里显得不协调,而理想化的处理又会失掉人物的真实面貌。即使如实地刻画巴尔扎克的形象,也有很多困难。首先,罗丹没有见过巴尔扎克,他只是通过绘画、照片和书籍,大体了解巴尔扎克的性格和形象特征。其次,巴尔扎克其貌不扬,肥胖得有臃肿之感。所以假若真实地再现巴尔扎克,又必然与人们对伟人的崇敬心理相违背。

  为了塑造出巴尔扎克的形象,罗丹首先长途跋涉,到巴尔扎克的故乡杜尔进行周密细致的调查访问,探讨作家思想、性格的形成过程。为了深入理解和体会 《人间喜剧》作者的思想感情,罗丹除了钻研有关这位作家的评论文章和传记作品外,还重新阅读了巴尔扎克的全部重要作品。罗丹做了大量巴尔扎克像的习作:有坐、有立、有裸体、有穿衣,时而两臂在胸前交叉、时而双腿分立……在他的工作室里,摆着无数个各式各样的“巴尔扎克”。为了寻找表现这位文学巨人风貌的最好形式,罗丹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经过整整七年的努力,《巴尔扎克纪念碑》终于完成了。1898年,它在沙龙展出。开幕那天,几千名观众拥挤在这座雕像周围。显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披着睡衣的巨人。更深夜静,这位《人间喜剧》的作者仍然陶醉在遐想驰骋的创作激情里。他为突然而至的灵感所激动,抑制不住内心波动的感情,立起来,急速地转过笨重的身体。他昂起头,披散着发,用嘲笑和蔑视的目光注视着眼前那个光怪陆离的花花世界。一条人生的哲理即将脱颖而出,一句讥诮的话语顷刻就要流于笔底。罗丹抓住这“将飞而未翔”的瞬间,完全摒弃了一般纪念碑雕塑表面的庄重,着力表现文豪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敏感、易于激动的气质,用极其简练的手法将巴尔扎克顽强的毅力和火一样的热情塑造出来了。这尊不同凡响的石膏塑像把观众都惊呆了,人们望着这位才气横溢的奇人,仿佛感觉到他那颗伟大的心脏还在跳动……

  然而,这尊雕像同罗丹所有的重要作品的命运一样,又引起了争论,而且这一回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加激烈。文学艺术界围绕着《巴尔扎克纪念碑》展开大论战,这场论战甚至波及整个法国社会。官方艺术界疯狂攻击这座纪念碑,肆无忌弹地嘲笑它、侮辱它,说这是个“雪人”、“大麻袋”、“丑八怪”、“癞哈蟆”,是“神经错乱”之作。文学家协会也连忙发表声明,废弃合同,拒绝接受《巴尔扎克纪念碑》,理由是从这种“粗制滥造”的作品里,很难认出巴尔扎克的形象,因此,协会不承认这是它原先所订购的那座雕像。一时间,罗丹的《巴尔扎克》竟成了巴黎街头巷尾的笑料,丑化它的漫画到处可见。

  官方对罗丹的迫害,激起巴黎进步的文学家、艺术家的义愤,左拉、法朗士、德彪西、莫耐、西涅克、劳特累克、布尔德尔和马约尔等发表了捍卫罗丹的宣言,并掀起为《巴尔扎克纪念碑》募捐的活动,以抵偿文学家协会应付给罗丹的酬金。这件作品引起的轩然大波,成为当时法国社会上仅次于德雷福斯案的重大事件。罗丹感谢朋友们的好意,但他不愿事态扩大,更不愿卷入到政治漩涡中去。他默默地将雕像从沙龙撤回,把它安放在自己侔峒别墅的花园里,让它陪伴着自己,直到生命的尽头。

  1939年,罗丹逝世已二十二年,法国政府在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不得不把罗丹的 《巴尔扎克纪念碑》树立在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岸的蒙巴纳斯大街和拉斯巴依大街交叉口的林荫中。真理终于战胜了保守和愚昧!

  印度近代文学艺术巨星——泰戈尔

  泰戈尔是印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阶级,是婆罗门种姓,在英国东部印度公司时代发了财,成为柴明达地主。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社会活动家,赞成孟加拉的启蒙运动,支持社会改革。尤其是他的父亲,对泰戈尔的成长影响很大。他博学多才,热爱印度文化,在印度古典哲学方面造诣很深。他接受过西方文化,吸收了西方资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