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3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怎样才能学得会?没有别的,放下!我初学佛第一天见出家人,章嘉大师他就教我这个方法,这个方法我用了五十年了。放下帮助你看破,看破帮助你放下,就是这两样东西相辅相成。从初发心到无上道,到成佛,没有别的,看破放下而已矣!看破是明了,对於事实真相明了。放下是决定不能把它放在心上。学佛的同学,大家修净土的多,把什么放在心上?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除阿弥陀佛之外,心里头什么都没有。我可以见可以听,不能放在心上,这就对了。
  『广博清净与世殊』,殊是不一样,广博清净跟世间不一样。但是诸位要晓得并没有离开世间,世法佛法是一法,不是二法,你在世间一切不染著就不一样了。这个不一样是跟世间一般人不一样。世间人染著,他有烦恼,他有习气;觉悟的人不染著,他了解这个世间一切万事万物的真相。真相是什么?《金刚经》上所说的「梦幻泡影」。他非常清净,非常明白,所以一丝一毫都不执著;不但不执著,连分别的念头都没有,这才是「安住莲华深大海」。
  自性清净心现前,这是真正的享受。方东美先生所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高到什么样的程度?那是你自己的境界,是你自己的修养,不相同。在《华严经》上都是法身菩萨,法身菩萨还有四十二个阶级。我们讲他们程度高下有四十二等,上面的、高等的知道下面的境界,下面不知道上面的境界。
  『诸佛妙善庄严故』,这个妙善清凉大师讲「妙善所感音声」。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众生以善感,佛以妙应。佛菩萨不断在帮助你,提升你的境界,往无边际深广处去悟入。
  第二首『或有刹海随轮转』,这一句就是恒顺众生,随著众生六道轮回。这个刹是道场,实际上道场是道人,有道之人,他在哪里,那个地方就是道场,不一定要有什么硬体的设施,不需要。
  释迦牟尼佛当年最初教学,你看看在什么地方?在草地、在旷野。经上记载在鹿野苑,鹿野苑是旷野,那个地方是野鹿活动的地区。这五个人听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连释迦牟尼佛才六个人,一个老师五个学生。释迦牟尼佛教诲之后,他们很佩服,愿意跟释迦牟尼佛学习,拜释迦牟尼佛作老师,最早的僧团出现了,一个老师五个学生,佛教的创始。佛在的地方,佛说法的地方就是道场,就是此地讲的刹海,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以佛威神得安住』。道场的安住,诸位要从这个里面去体会它的意义,它的真实义。跟著佛修学的这些人,佛的威神,威神是教学。演说,演是佛都做到,佛的(我们今天讲是)德行感召。他的道德、他的行为感召,那是演。师生在一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给他解答。佛陀的教诲,以答问这种方式是最普遍,而且是最多。没有人提出问题,佛自己说的很少,叫无问自说,少!十之八九都是答问。我们看许多经典一问一答,有时候学生问老师,有时候老师问学生,学生与学生当中互相问答,这是我们在经典里面处处都能够看见。《华严经》亦复如是,这个经里面菩萨们总共提出了三百一十个问题,由普贤跟诸大菩萨分别来跟大家解答,这是《华严经》的形式。
  『诸菩萨众遍在中,常见无央广大宝』。「诸菩萨」这是大菩萨,菩萨摩诃萨在道场。众生愚迷不知道大宝,这些菩萨们知道。宝也是比喻,世间人有了宝,他就发财了,他的物质生活可以过得非常丰富了。有宝就解决问题了。佛法是大宝,为什么?能帮助你解决生死问题。世间财富再多,不能解决生死问题,不能帮助你断烦恼,不能帮助你开智慧,不能帮助你成无上道。佛法能。所以佛法是大宝,这个世间再多的财富是小宝。菩萨识货,凡夫不识货。所以末后这首偈,你看到有威神的加持,诸大菩萨协助诸佛如来教化众生。这在华严会上我们看得非常清楚。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所依住」偈颂的第八首:
  【或有住於金刚手,或复有住天主身,毗卢遮那无上尊,常於此处转法轮。】
  这是九段里面的第七段,也只有一首偈。清凉大师给我们讲,这首偈是说前面长行第七、第八两句,就是第七「或依如幻业生大力阿修罗形金刚手住」,第八句「或依一切世主身住」。前面七、八两句意思很明显,长行都给诸位做了报告。
  『或者有住於金刚手』,依天神。『或复有住天主身』,在这首偈子里面,我们看到有许许多多虔诚的宗教信徒都是属於这一类的。在佛教里面也不例外,佛教里面确确实实有许多信徒对於佛教并不了解,他们把佛教里面的佛菩萨当作神明一样的看待,所以佛教就变成宗教了。这些信徒在现在社会可以说占大多数,几个人学佛对於佛教有深刻的认识?真正在经教里面去学习?大家都晓得确实从经教里头学习的是少数,而一般拜佛拜菩萨,求保佑、求消灾的占大多数,这种属於宗教。但是后面这一句好了,这一句决定不能少的:
  『常於此处转法轮』,在宗教里头为他们讲经说道,我们学佛的人要懂。早年,说这个话大概总有四十年了,我住在台湾大溪香云寺。那是一个很破的庙,没有人住,房子都漏水,我们有三个出家人住在里边。有寂光老法师,他的徒弟法融跟我同戒。我们三个人住在这个破庙,也没有人供养。生活来源怎么办?我到大溪关帝庙讲经,讲经的时候有一点供养,来维持我们这个小庙三个人的生活费用。关帝庙在台湾很多,神庙。我们讲什么经?讲《文昌帝君阴骘文》,讲《太上感应篇》,因为关帝庙旁边供养的文昌帝君。我们看到大家在拜文昌帝君,我们就讲《文昌帝君阴骘文》。「常於此处转法轮」。我在新加坡,天主教的修女请我到他们那个地方去讲《玫瑰经》,我去讲了两次,很有意义。我们尊重他们的宗教,我们崇敬他们所供奉的神明,我们尊敬他们的传教师、他们的信徒,变成一家人、好朋友,宗教与宗教之间的误会隔阂当然就化解了。
  所以有一次我们替回教筹款,举办一个健行,好像全程有七公里。主办单位请到新加坡外交部副部长参与,这位副部长是印度人,他也是印度教。我跟他两个人带头,我们一路走一路聊天,所以路虽然很长,一点都没有觉得。我们谈了差不多一个半小时,他告诉我,宗教与宗教之间,法师要密切往来,常常往来,有助於社会安定,地区的和平。那一次的筹款成绩相当不错,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个就是不同宗教之间,要往来,要尊敬,更重要的是彼此教义上的交流,他们所依据的经典,我们所依据的经典。我们初交往的时候,方式是求同存异;我们经典跟他们有相同的地方特别提出来,不同的地方暂时放下。实在讲不是不同,不同的地方那是高深的一部分,我们的境界还没有到。我们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那个从前不同的地方,现在一看也同了。所谓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圣贤教学真的是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只要你细心去体会,所以这是不同宗教之往来。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说,「兼显说法」,这一句非常重要。
  下面有六首偈是一段,这个比较长六首偈是第八段,赞颂「依菩萨身住」。在长行里面只说到菩萨身,偈颂里头除菩萨身之外,还有佛身,那就是长行里面第九句,「或依一切菩萨身住」。菩萨身,菩萨没有一定的身相,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这个道理我们要晓得。我们在这个里面去看,读《华严》,前面我们看得太多了。《普门品》里面讲三十二应,《华严经》里面讲五十三参,这些都是把它归类,每一个大类里面,真的是无量无边身,有有情身,有无情身。
  这些事实,我们只要看看古时候中国佛教里面修行的人,他们有些在高僧大德座下,言谈当中开悟的;有些在山林树下,观察自然现象而开悟的;有人看山色,有人听水声。从这些地方开悟的,他不是偶然的,是佛菩萨示现,冥显加持。冥是加持你自己没有感觉到,显是明显,你自己感觉到佛在加持。这些例子太多太多了。我们看第九首,它一共有六首偈,我们一首一首来念:
  【或依宝树平均住,香焰云中亦复然,或有依诸大水中,有住坚固金刚海。】
  我们先看这一首,这一首里面讲到的树、讲到的水。树,菩萨示现的,水也是菩萨示现的。我们要问是不是所有的树都是菩萨示现的,所有的水都是菩萨的?可以这样说,也不可以这样说。我这个答覆你听了未必满意,但是我这个答覆是正确的。问题在哪里?在你有没有感!你有感,所有的树都是菩萨示现的,所有的水也是菩萨示现的。你没有这个念头,那就不是。
  这岂不是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一个总原则,境随心转。如果我一心向佛,一心向道,那统统都是的。我根本不喜欢佛,我根本不喜欢佛法,那就统统都不是。这样说你就明白了。所以一心向佛,他看这个树,他开悟了。别人看树,天天都在看,怎么不开悟?他看就开悟了。他也常常看,也没有开悟,这一天突然开悟了。这里头是什么原因?你知不知道?
  苏东坡游庐山不是一次,很多次,为什么只有一次他突然灵感来了,写了一首诗,「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他怎么一下入这个境界?我们一般人叫灵感,佛法叫感应,刹那之间触动了你的灵机,契入这个境界。苏东坡是个文人、学者,他触动的灵机发挥在文章上。参禅学道的人不一样,他的灵感是悟入佛的境界。佛菩萨威神加持,佛菩萨威神加持也都有时节因缘。加持什么人?加持真正用功的人。像我们不用功的人,佛菩萨想加加不上,我们天天看山色,天天听流水的声音,不开悟。为什么?不用功。要怎样用功?用功没有别的,看破放下而已矣!一定要放下自己的烦恼习气,烦恼习气无量无边,你能放下一分,你就有一分悟处,你要继续不断的去干。
  凡夫为什么没有办法悟入?今天放下了,明天又增长,这就是所谓进进退退,进得少退得多,怎么会成功?一个人如果能保持永远精进而不退转,成佛一生的时间就有余,哪里要什么三大阿僧只劫、无量劫,不需要!佛在经上为什么讲凡夫成佛这么长的时间,就是因为他进得少退得多。退转太可怕了!为什么会退转?禁不起外面的诱惑,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的诱惑,这个诱惑的力量太大太大了。你接触到,你能不动心?功夫就在这个地方看。要真正做到不动心,若无其事,这个时候你就能觉察得到诸佛菩萨围绕著在你身边。
  经上讲的诸佛护念,你六根所接触的境界全是佛菩萨境界。这是什么?依佛身住,依菩萨身住!依佛身自己就像个佛,依菩萨身自己就像菩萨。哪个人、哪一桩事、哪一个物不是佛菩萨应化的?於是对佛菩萨才真正生起感恩戴德,知恩报恩。世间人为什么不晓得报恩?不知。他要知道,报恩的心才能生起来。这个东西固然要有人教,但是教是有限度的,你要不能体会,你要不能奉行,菩提道上一分一寸,你都进不了,只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7 7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