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习俗分册-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国在本世纪初,就有人把它介绍过来了。 



                          《鲁滨逊漂流记》的由来 



     年近六旬的英国作家笛福,精力还十分旺盛。 

     一天,他偶然在《英国人》杂志上读到一篇特写,叙述一个苏格兰水手, 

名叫亚历山大·塞尔克,因与船长发生冲突,被抛置在荒岛上。他在那里完 

全与人世隔绝,孤独地生活了四年多的时间,变成了一个忘记了人类语言的 

野人。后来,一个航海家发现了他,把他带回英国。这件事在当时引起社会 

上很大兴趣。笛福读了这个真实的故事,不禁兴奋地说:“这是一个很好的 

题材。”于是他以闪电般的速度写作起来。写作时,他并没有拘泥于原来的 

故事情节,而是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罗织了进去,因此,在情节结构上,在人 

物性格上,也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原故事中的亚历山大·塞尔克是一个消极被动的人,塞尔克在岛上最初 

的八个月,心情忧郁,恐惧,甚至想自杀。在饿得不能忍耐时,他才开枪杀 

死一只山羊。后来他逐渐习惯了这种生活,情绪才渐渐稳定下来。当火药用 

完后,他就追捕山羊。到航海家发现他时,他已是一个赤着脚,比狗还跑得 

快的野人了。而小说中的鲁滨逊却不是这样。 

      《鲁滨逊漂流记》出版时没有作者的署名,笛福把它冒充为鲁滨逊的回 

忆录,他以为这样会增强作品的真实感,更能吸引读者。 


… Page 32…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由来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是儿童文学宝库中一颗熠熠发光的明珠。100多 

年来,它跨越了时代和国界,成了全世界孩子和大人都喜欢的一本书。可是 

它的作者刘易斯·卡罗尔 (真名查尔斯·勒特威奇·道奇森,(1832—1898 

年),并不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而是一位牧师兼数学家和逻辑学家。那他 

怎么写起儿童读物来了呢? 

     原来,道奇森一辈子没结婚,可是非常喜欢小孩,特别是乖巧伶俐的小 

女孩。他最喜欢的一个小姑娘名叫阿丽思·利德尔,长得很可爱。1862年7 

月4日,道奇森带着利德尔家的三个小姑娘,作了一次水上旅游。道奇森在 

船上给阿丽思姐妹讲了一个奇妙的故事。阿丽思听入了迷,临别时恳求他写 

下来给她。于是道奇森写了一篇  18000字的 《阿丽思地下历险记》,送给 

阿丽思。也巧,这篇手稿在传阅过程中被一位叫亨利·金斯莱的儿童文学作 

家看到了。行家慧眼识宝。于是,他便托人劝道奇森将它进一步修改出版。 

道奇森的朋友麦克唐纳把稿子带回家念给孩子听。六岁的小男孩听后大声 

说:“我希望这本书印六万册”。这样,道奇森就在它的基础上扩充,改写 

成五万字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于1863年7月4日即那次郊游一周年时 

出版。 



                    《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的由来 



     1938年春天,希特勒匪军侵入布拉格,他们对反对纳粹侵略者的捷克人 

民实行大规模的逮捕和残酷迫害。纳粹分子同时还想拉拢伏契克写文章,邀 

请他当他们办的 《塞斯基·德尔尼克》文艺版的主编,伏契克毅然拒绝了。 

     1942年春天,伏契克被捕了。遭受严刑拷打的伏契克在狱中开始写长篇 

报告文学 《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一个名叫克灵斯基的狱卒(反纳粹侵 

略者的秘密战士)给他纸,并把他的手稿秘密带出监狱。 

     1943年9月 8日,伏契克在柏林被杀害。 1945年5月德寇投降后,伏 

契克的妻子从狱中出来,终于找到了狱卒克灵斯基,从他那里搜集到伏契克 

的手稿。她把这些手稿整理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绞索套着脖子 

时的报告》。 



                           《钦差大臣》的由来 



      《钦差大臣》是一部著名喜剧。该剧源于生活中的荒诞故事。1835年10 

月7日,俄国作家果戈里写信给普希金,求助普希金给他一个题材,并说要 

纯俄罗斯式的奇闻,好以此写一部使人笑痛肚皮的喜剧。普希金给果戈里讲 

述了一件事: 《祖国纪事》的发行人斯维思基喜欢吹牛。一次,他外出旅行 

时冒充彼得堡的官员,当地的百姓纷纷向他告状,指控地方官鱼肉百姓,而 

他则乘机勒索了所有的市民。此外,普希金还讲了自己的一段经历:当他着 

手写 《上尉的女儿》时,曾去乌拉尔搜集有关材料,一个省长竟把他当做彼 

得堡来微服私访的官员,对他百般殷勤款待。在普希金离开乌拉尔来到奥伦 

堡后,这个省长又写信告诉奥伦堡的省长,并要他小心谨慎。谁知这位省长 

正好是普希金的亲戚,读信后引起普希金的哈哈大笑。果戈里将两个故事融 


… Page 33…

为一体,构思了一伙失去理智的披着官吏外衣的骗子、盗窃犯和贪污犯,把 

一个从彼得堡来的落魄于旅途的纨绔子弟,误以为外出私访的钦差大臣,因 

而演出一幕极其辛辣的喜剧的故事,即《钦差大臣》。 



                              《死魂灵》的由来 



      《死魂灵》是一部文学名著。此书何以写出?原来,俄国大诗人普希金 

始终对果戈里的创作十分关心和重视。他将自己准备写长诗的一个题材交给 

了果戈里,即《死魂灵》的题材,普希金对小说的具体情节还提出了宝贵的 

建议。从1835年起,果戈里开始写《死魂灵》,创作中,普希金对果戈里给 

予了经常的关怀和鼓励。1837年春的一天,侨居巴黎的果戈里听到普希金在 

决斗中死去的噩耗,悲痛万分。他把继续写好《死魂灵》当作完成普希金的 

遗愿和对普希金最深的哀悼,以更认真、更严肃的态度加紧了创作,历时七 

年之久,反复修改多次,于1841年10月完成了《死魂灵》第一部,可是审 

查官员以“反对农奴制”为名不准出版。经多方努力,才以删去“戈贝金大 

尉的故事”一章为条件批准出版。它的出版,立即震动了整个俄国,遗憾的 

是,《死魂灵》第二部,因作者思想后来发生了变化,尽管两次成稿,但又 

被思想充满矛盾的作者两次烧毁,使这部世界名著没有最后完成。 



                           《普希金之死》的由来 



     莱蒙托夫听说俄国当代大诗人普希金惨遭横死,愤笔写了一首《普希金 

之死》的诗,尽管他与普希金并不相识,但他非常钦佩和重视普希金的天才。 

在 《普希金之死》这首诗中,他勾勒出了杀害普希金的凶手的可憎形象,把 

那些站在丹特士背后的朝臣——陷害普希金的真正罪人,送到社会舆论的法 

庭上。他认为:杀害普希金的真正罪人是那些围绕王座的“贪婪的一群”。 

     这首诗还未正式发表,手抄本就已辗转流传开来,人们朗读它,背诵它, 

热烈地谈论它。于是骠骑兵禁卫队旗手莱蒙托夫的名字,立刻被照亮了。诗 

篇表达了全俄罗斯进步人士对普希金之死的悲伤和痛苦。然而,这首大胆揭 

露朝廷的诗,却引起了当朝权贵们的不满。不久,莱蒙托夫被捕了,几天以 

后,他被流放到高加索。这时他年仅23岁。 

     在普希金与丹特士决斗之后四年,莱蒙托夫与军官学校的同学玛尔廷诺 

夫因一件小事出发生了决斗。玛尔廷诺夫这个头脑空虚而又自高自大的花花 

公子先开了枪,枪弹击中了莱蒙托夫的心脏。年仅27岁的莱蒙托夫就像普希 

金一样不幸地去世了。 



                               《复活》的由来 



      《复活》是一部深刻揭露和批判沙皇俄国专制制度的文学名著。 

      《复活》源于一个诉讼案件。作者托尔斯泰的朋友阿纳托里·费道罗维 

奇·科尼是一个地方法院的检查官。1877年,科尼给他讲了一个诉讼案件: 

一个青年人准备同女犯人罗扎丽娅结婚。罗扎丽娅的父亲是贵族的佃户。父 

亲死后,女主人收留她当佣人,她在16岁那年被女主人的亲戚诱奸,有了身 

孕后遭遗弃,后又被女主人赶出家门,被迫沦为妓女。她因偷了嫖客100卢 


… Page 34…

布被判了罪。在法庭上,受害的罗扎丽娅站在被告席上,而诱奸她的那个出 

身贵族的年轻人,却坐在陪审员的安乐椅里,这个年青人良心发现,坚持要 

同女犯人结婚,女犯人也表示同意,后因她得了伤寒而死去,婚礼未能举行。 

这个案件深深打动了托尔斯泰,激起了他强烈的创作欲望。 

     托尔斯泰把农民当做主体,并把重心从聂赫留朵夫 (原型即案件中那个 

贵族青年)身上转移到玛丝洛娃 (原型即罗扎丽娅)身上,通过玛丝洛娃的 

悲惨遭遇,对沙皇俄国的专制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控诉。托尔斯泰经过不懈努 

力,终于写成《复活》。 



                              《父与子》的由来 



      《父与子》是一部描写两辈人矛盾冲突的文学名著。 

      《父与子》源于一位青年人的启发。作者屠格涅夫于1860年夏去德国旅 

行,在车上遇到一个叫德米特里耶夫的俄国青年。闲谈中,他发现这个青年 

人思想很敏锐,对俄国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有着深刻批判的眼光。于是他 

开始探索,发现生活正发生新的变化,在俄国出现了一种新的人物,而这些 

新的人物、新的思想在俄国文学作品中尚未表现出来。不久,他又来到英国, 

在英国南海岸的怀特岛海滨洗澡时,想到要写一个叫巴扎洛夫的人物。自此, 

他每天给巴扎洛夫写日记,如生活中遇到了新的人物和事件,有了新印象, 

亦按巴扎洛夫的感受记下。日积月累, 《父与子》的主要素材已在他脑海中 

形成。 

     1861年,屠格涅夫回到家乡,开始创作。他在作品中安排了父与子两代 

人,父一辈是保守的贵族,他们的代表是基尔桑诺夫兄弟;子一辈是激进的 

平民知识分子,他们的代表人物是巴扎洛夫,以两代人在废除奴隶制前的矛 

盾冲突贯穿始末,一年后写成 《父与子》。 



                               《外套》的由来 



      《外套》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外套》源于一个真实故事:有 

个酷爱打猎的穷公务员,节衣缩食买了支猎枪。当他第一次乘船外出打猎时, 

不小心把猎枪掉进了水中。他费了很大的劲,还是没有把猎枪捞上来。这个 

意外的打击使他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多亏几个朋友同情他,凑钱为他买了 

一只猎枪,他的病才好起来。这个故事使果戈里联想起自己的命运。中学毕 

业后,他的地主家庭已经破产。他千方百计谋到了一个替人抄抄写写的公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