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易中天品三国-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 大江东去 
  这是一个三足鼎立的舞台,这里曾经走过一批个性张扬的英雄。然而,这又是一段被演义笼罩的历史。三国,究竟是英雄的传奇,还是智者的比拼?穿透演义迷雾,纵览历史风云,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大江东去。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正史记录,野史传说,小说演义,戏剧编排。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以平民立场和近代视角,为您疏理三国历史的多重形象,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
  易中天: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讲三国。三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是一个动乱的时代,苦难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我们知道自从秦始皇兼并天下,我们这个地方就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秦汉两朝都是统一的国家,而到了东汉末年,西晋统一之前,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时期,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国。曹操曾经有诗写这个时代,说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一千里之内都听不到鸡叫。但同时它又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为什么呢?因为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在这样一个时代有很多人为了国家的重新统一付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比方说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风流潇洒的周瑜,坚忍不拔的刘备,都是这个时代的英雄。 
  说起三国,我们就会想起著名的赤壁之战,而说起赤壁之战,我们就会想起苏东坡那首著名的《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东坡这首词写得可真是大气磅礴,它使我们想到三国时代的英雄气概、浪漫情怀。苏东坡这首词是他47岁的时候在湖北黄州赤壁所写,黄州赤壁不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一点苏东坡是知道的,因此他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也就是有人这么说。但他还是写了这首词,因为当他站在黄州赤壁岸边,看着那万里长江滚滚东流水的时候,他没法不想到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就说周瑜吧,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听过三国评书,看过三国戏剧的人,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好像周瑜是个气量狭窄的人,因为我们记住的是“三气周瑜”的故事,我们记住的是“既生瑜,何生亮”的所谓名言,我们记住的是“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口头禅了。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周瑜是一个非常忠诚而又英雄的人物,他二十四岁的时候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开始建功立业。而且也就是在这一年,和他同龄的孙策和他一起迎娶了当时有名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可以说,周瑜这个人是少年得志,春风得意,他人长得漂亮,事情做得也漂亮,当时“吴中呼为周郎”,“郎”这个字的本意就是小伙子,但这个时候呼郎有赞美的意思,当时吴中这个地方的人把孙策叫为孙郎,把周瑜叫做周郎,翻译过来就是孙帅哥、周帅哥。 
  后来苏东坡写赤壁词的时候说到他的时候,那也是流露出那种敬佩和欣赏,“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羽扇纶巾是什么意思呢?羽扇就是羽毛做的扇子,纶巾就是青丝做的头巾,这个服饰原本是平民的服饰。我们知道汉代,还有汉以前的周代,贵族和官员是要戴帽子的,戴冠,所谓峨冠博带,乃汉官威仪,高高的帽子、宽宽的衣服这是汉代官员的官服。但是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贵族和官员开始平民化,喜欢穿平民的服饰,那就像现在美国总统穿牛仔裤一样,这是一种酷,是一种潇洒;如果是一个军事将领,头上带着青丝做的头巾,手上拿着鹅毛做的扇子,那是儒将风采。当然,文学家的话也未必完全靠得住,所谓“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那是夸大了一点,没有那么潇洒了,战争毕竟是一件残酷的事情,也是一件充满风险的事情,但是苏轼这样说,是想着力塑造周瑜这个人的英雄形象。 
  所以你想,周瑜这个人,二十多岁就当了建威中郎将,就娶了当时最美丽的美眉做自己的妻子,可谓战场、官场、情场,场场得意,他怎么会去嫉妒别人呢?这别人嫉妒他还差不多,所以有时候我读苏东坡的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我还有那么一点嫉妒呢。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气量是很大的,陈寿的《三国志》说他是“性度恢廓”,同时代的人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刘备对他的评价是“气量颇大”,蒋干对他的评价是“雅量高致”,什么叫“雅量高致”呢?一方面气量很大,另一方面品德很好。所以把周瑜说成是个气量狭窄的小人,这是冤枉的。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周瑜是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这场战争是他指挥的,而且在指挥这场战争中周瑜表现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使曹操和刘备都不敢小看。所以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和刘备都跑到孙权那儿去说周瑜的坏话,而曹操和刘备也都是非常欣赏周瑜的,但是因为利益所致,敌对阵营的人才再是人才也是我的敌人,好在孙权没听他的。 
  *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三国故事千古传唱,《三国演义》更是鲜活生动,但故事和演义毕竟不是历史,历史上的周瑜为什么和我们印象中的形象如此遥远?戏剧形象中的曹操为什么是白脸奸臣?为什么我们对三国这段历史既熟悉、又陌生?这些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历史,尤其是三国这段历史,有三种形象。第一种是史书上,主要是正史上记载的形象,是我们历史学家主张的形象,这个形象我称之为“历史形象”。这里要说明一下的,是历史形象不等于历史真相,因为正史所载也未必可靠,对三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的一本小册子,叫《三国史话》,多次就提到《三国志》《后汉书》等等记载未必可靠,因此我们只能把它定位为史书上记载的、历史学家主张的形象,这个叫做历史形象。第二种就是文学艺术作品当中的形象,比方说《三国演义》,比方说三国戏,这里面历史人物的形象称之为“文学形象”。第三种就是民间传说,民间信仰,甚至每个人个人心目中的历史人物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民间形象是包括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那个形象的,实际上热爱历史的人,关心历史的人,他对历史上的人物都会在自己心目中塑造一个形象,而且这个形象它一旦形成了、定型了以后他往往不能接受别的形象,如果你讲的这个形象和他心目中的形象不一样,他就说你不对,他说你错了,所以我们去看一部历史剧,不管历史电影也好,历史的电视剧也好,总会有观众在下面评论说,哎呀,这个曹操他不像啊!这个曹操不像,那个真曹操你见过?没见过,他为什么能说不像,为什么说你不对呢?因为他心目中有一个,这一类我们统统称之为民间形象。 
  但凡历史,就可能有这三种形象,而对于三国来说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为什么呢?三国的历史非常短,如果从东汉末年就是汉灵帝驾崩算起,算到西晋统一也不过是九十年,其中作为传统的史书所正统纪年的魏,时间是很短的,所以魏亡之后到了晋代,对于三国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各种史书的记载就已经不一样了,就已经有分歧了。然后这种分歧随着历史的推进,由于种种原因,它越来越形成一种文学的和民间的形象。 
  * 看来,但凡重要的历史人物,都可能会有三种形象,而随着历史的久远,历史形象就可能被淡忘,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就被人们所认知。比如诸葛亮,提起诸葛亮,人们首先就会想到空城计,而说起空城计,就会展现出诸葛亮的军事天赋。那么,诸葛亮的空城计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发生过?易中天先生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文学形象是如何评价的呢?
  诸葛亮的形象是文学艺术作品着力塑造的,这个塑造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也是有来历的。魏亡之后,对于诸葛亮的敬重和推崇就开始了,当然这里面有原因,有道理,这些原因、道理我们以后再说。在晋代有一个叫郭冲的人,这个郭冲大概是诸葛亮的一个铁杆“粉丝”,他认为现在世上对于诸葛亮的推崇远远不够,于是他就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什么意思呢?就是我现在要向大家公布大家都不知道的诸葛亮的五件事情。这五件事情在后来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的时候都引用了,而且一一加以驳斥,就是这五件事情都是不存在的。那么其中第三件事情就是空城计,所以空城计它不是罗贯中编出来的,它是有来历的,来历在郭冲的这篇文章里面。郭冲说,当时司马懿率兵来打阳平,诸葛亮当时手上没有兵,就使了一个空城计,司马懿就退兵了,大概是这样一个故事。裴松之驳斥他的理由是什么呢?是据考证,当时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节宛城,根本就不在阳平战场,这个人既然都没有到这个地方,这件事情怎么可能发生呢?当然不可能发生了。但是这个故事它很精彩,所以我们的文学作品一说再说,我们的戏剧作品一演再演。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这个文学艺术作品当中的空城计是怎么回事儿。说是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手上无兵无卒,司马懿大军压境,诸葛亮急中生智,命令大开城门,四个城门都打开,派了一些老兵在门口扫扫地,然后自己带了两个小孩子,两个童子,抱了一张琴,城楼上一坐唱卡拉OK。他怎么唱的呢?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翻空影,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然后他下面唱说,你看,马谡也不中用,他们将帅也不和,街亭也丢了,你司马懿侥幸地得到了很多地方,你贪得无厌又来打我,他说你来打就来打吧,我现在都准备好了,我现在街道已经打扫干净,准备你来屯兵,我已经杀了羊、煮了酒,准备犒劳你的三军,你既然来了,你就进城来嘛,你在那犹犹豫豫地干什么呢,告诉你吧,我这屋里只有琴童人两个,我这里既无埋伏又无兵,你不要在那个地方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最后那个戏剧当中的诸葛亮唱到:来,来,来,请上城来,听我抚琴。 
  司马懿这个时候已经来到城下了,啊,这哥们儿什么意思?邀请我上楼跟你一起卡拉OK,我上去卡啦,你吧我OK了!我才不上这个当呢,撤,撤军了。这个事情,第一,我们前面讲了,裴松之已经说得很清楚,不是事实。第二点,它也不合逻辑。司马懿为什么不敢进攻呢?无非是怕城中有埋伏嘛,对不对,就那么大一个城池里面能埋多少人呢?冷兵器时代,也不可能埋一个飞毛腿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