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前清秘史(上部)--入主中原之路-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次极为大胆、极为冒险的军事行动。在以往的晚明前清历史研究中,这次军事行动的意义可能被严重低估了。事实上,这次行动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方面全部具有特别巨大的影响,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次几乎称得上是促使晚明社会全面解体的行动。
  对于战争史研究者来说,这次军事行动具有极高的军事想象力和超人的创造力,在作战意志、战略战役战术指导、军事行动上均达到了超凡脱俗的高超、卓绝、豪迈之境界。仅仅凭此一战,皇太极就远远高出了他同时代的所有政治、军事人物。
  从公元1618年即大明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挑战大明帝国的抚顺战役起,到公元1629年即大明崇祯二年,经过十一年战争,大明帝国与后金汗国的边界,已经由抚顺、清河、叆阳、宽甸一线,移到了松山、杏山、宁远、锦州、大凌河一线。这一带地域,东起医巫闾山,西到山海关,北靠松岭山脉,南部面向渤海湾,天然形成了阻山绝海、自北斜向西南的狭窄走廊,是东北平原连接华北平原的唯一通道,号称咽喉要道。这条辽西走廊,不论对于大明还是对于后金,具有极高的战略地理价值,实在是双方必争之地。袁崇焕和孙承宗坚持固守宁远和锦州,显然比大明朝的满朝文武都要高明得多。
  而对于进攻者来说,这里的地理形势根本就是一个介乎山水之间的大峡谷,对于冷兵器时代的大兵团进攻形格势禁,阻碍重重,极难发挥战力而奏功效。最初,皇太极肯定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才在乃父努尔哈赤受重挫于宁远之后,自己又来到这里,在同一块砖头上再绊上一跤。这一跤摔得极痛,促使皇太极仔细打量究竟是什么东西,把他们父子两代双双打翻在地。结果,他可能一下子发现了三样东西一个人,那三样东西是:坚城、大炮和辽西走廊的地形。那一个人就是袁崇焕。
  八旗铁骑长于野战,短于攻坚,于是,皇太极就不来攻坚;明军喜欢用大炮,那么皇太极也开始紧锣密鼓地研制大炮。他提供优厚待遇,招徕汉族工匠,为自己造枪造炮,结果仅仅到天聪五年,后金汗国军队就有了自己设计和制造的红夷大炮。从此,大明帝国在武器装备上领先后金汗国一个时代的时代,在几年之内便一去不复返了。如今,皇太极需要对付的,是挡在狭窄的辽西走廊上的那个袁崇焕。
  经过治理整顿,袁崇焕将锦州、宁远、山海关、蓟门、登州、莱州、天津的兵力与军事部署大体整合完毕。在他麾下,共有四镇兵马,约十五万三千余人,战马八万一千余匹。粗粗看上去,袁崇焕的兵力已经和皇太极的兵力大体差不多了。
  在辽西走廊上,锦州、宁远、松山、杏山如今已经皆为山海关外重镇,相互之间形成了网状防御体系,互为犄角,混为一体,似已牢不可破。在这幅员不到四百里的区域中,驻屯重兵六万四千七百多人。袁崇焕的确已经把这里经营成了铜墙铁壁。皇太极若一定想要从这里经过,杀进山海关的话,就必须在每一个要害处全部逐点攻略,全部面临坚城、大炮、辽西走廊的地形地势,然后再加上一个袁崇焕。那可能是一条尸积如山、血流成河的进军之路。而且,最大的可能是——尸积如山、血流成河之后,进军之路变成了覆灭之路。
  就是在这种情形之下,皇太极绕过辽西走廊和袁崇焕,开始了不仅仅置袁崇焕一个人于死地的大手笔军事行动。皇太极后来曾经这样对部下将领说明自己的想法:“山海关、宁远、锦州防守严密坚固,攻之无益。唯一正确的办法是深入内地,夺取那些毫无戒备的城池。”(《清太宗实录》卷六)就是在这种战略思想指导下,皇太极亲率八万大军,绕道数千里,长途奔袭,杀向了大明帝国首都北京。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2)
  他们的行军路线是,出沈阳,西北行,渡过辽河、巨流河,经都尔鼻就是今天的辽宁省彰武县,进入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与东北蒙古军会合。然后继续西北行,到达青城,再与喀喇沁蒙古军会合。
  这时,大贝勒代善和三贝勒莽古尔泰沉不住气了,他们连夜找到皇太极,坚持认为不能再向前走了,应该立即班师。
  他们的担心在理论上全部能够成立。
  大军劳师袭远,孤军深入数千里,若不能进入明朝边境,则人困马乏粮草短缺;若进入明朝境内,倘明军各路兵马合围环攻,则众寡悬殊;假如大军孤悬明境,明朝调动大军堵截于后、切断退路,那恐怕就要死得很难看,甚至于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最可怕的是,此次出兵,三个大贝勒倾巢出动,只有一个阿敏留守沈阳,力量并不强大。如果袁崇焕来一个围魏救赵,从宁锦出兵直捣沈阳的话,那后果就谁都不敢再往下想了。或者,即便袁崇焕本人不去,只是派一员大将,譬如祖大寿前去攻打沈阳的话,这八万大军不用别人来攻,自己就会变成一团乱麻散沙。
  结果,这么坚强的理由,居然根本就说不服皇太极,双方遂争执起来。他们一直吵到半夜,也没能达成一致意见,最后不欢而散,代善和莽古尔泰悻悻离去。这时,岳托等一大批青年贝勒等在皇太极的营帐外听候指示。岳托进入帐中,就见皇太极面红耳赤,神情极为恼怒,半晌,皇太极愤愤然道:“让诸将都回去休息吧,我的计划既然通不过,呆在这儿还有什么意思?”(《清太宗实录》卷五)然后,皇太极秘密地对岳托等在场者说了自己的计策。结果,岳托等青年将领全部支持皇太极的主张,赞成继续前进。
  于是,十月二十日凌晨时分,在说服了代善、莽古尔泰之后,大军开拔,二十四日到达老哈河。皇太极“各授以计,分兵前进”,济尔哈朗和岳托率领右翼四旗兵和右翼蒙古兵进攻大安口;阿济格、阿巴泰率领左翼四旗兵及左翼蒙古兵进攻龙井关;皇太极和大贝勒代善等率大军进攻洪山口。预定诸军会师于大明重镇遵化。二十六日深夜,后金汗国军队从喜峰口、龙井关、大安口、洪山口四处,捣破长城,蜂拥而入大明边境。
  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一般。皇太极第一次从大东北打进大明帝国腹心地带,除了为会合蒙古部落而绕一个大圈之外,其选择打进内地的进军路线是一条除山海关之外的最佳路线。从军事上讲,选择这条路线,不但出人意表,具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特殊优势,而且还有军事地理上的特殊优势。
  从沈阳出发,向西,沿大兴安岭西南山脉的医巫闾山北麓,进入蒙古高原,然后,从营州即今日辽宁省之朝阳,经凌源到平泉,南下喜峰口;或者,经平泉、承德、滦平而西出古北口。这条路线贯穿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与宣化盆地之间,既是扼制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的通道,又是控扼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宣化盆地的要冲。由北向南,前方便直指北京、天津之帝国腹心重镇。这条通道,既是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三大自然地理区域的过渡地带,又具有经济和人文地理的过渡性质,由北向南依次从高原戈壁,过渡到草原牧场,再过渡到农耕田园。表面上看起来,这里遍布崇山峻岭,似乎难于跋涉。实际上,在山岭之间,到处是纵横交错的宽阔河谷,特别适合军队隐蔽行进。而且,在军事上,由北向南还具有居高临下、高屋建瓴之优势。
  历史上,把大宋帝国折磨得痛苦万状的大辽帝国,大体就是取这一路径直下中原的。北宋联金灭辽时,大宋帝国无力履行拿下燕京的承诺,于是,金国骑兵也是经由这个区域,从古北口杀出来,三下五除二直下燕京,就是今日大明帝国首都北京。后来,宋、金闹翻后,金国两次分兵两路杀到汴京,其中倾覆了北宋江山的“靖康之耻”,便是由此进入中原的一路大军制造的。
  冷兵器时代,中原帝国如果建都西安,西北地区自然成为国防重心;若建都北京,这里易攻难守,便成了极难设防的柔软的下腹部,立刻就成了中华帝国的软肋,到了明代,甚至成了命门之所在。不幸的是,皇太极甫一出手,便直捣这一软肋,从而捏住了大明帝国的命门。他先后五次遣大军绕道进入中原大砍大杀,将大明帝国整治得死去活来,令帝国元首崇祯皇帝生不如死,也大体都是居高临下由北向南,取的同一个方向。这种情形,如何才能不令人浩叹:上天待大清何其厚也!?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3)
  也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这里历来是大明帝国军事防守的重点地区。戚继光镇守蓟门十六年,为了严防死守,曾经在他的这一带防区内,沿着崇山峻岭的山脊与河谷地带,下绝大气力重新修建了长城与敌楼,其中包括著名的八达岭长城。后来,这一区域的军事防卫之所以变得支离破碎,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拜王化贞和当时的蓟辽总督、兵部尚书、东林内阁与天启皇帝之所赐。
  在广宁之战中,我们已经知道,正是因为上述人等通力合作,才把那位号称有盖世之才的辽东经略熊廷弼,摆弄得百般无奈而气急败坏,直到在方寸大乱之后莫名其妙地丢了性命。其中,一个重要情节就是:王化贞与当时的蓟辽总督志同道合,坚定相信那位口无遮拦的蒙古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能够在拥有四十万蒙古铁骑的情况下,不去效仿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大陆,而是在他们二位人格魅力的感召之下,帮助大明朝灭掉努尔哈赤。于是,透过兵部尚书和东林内阁,为这位林丹汗每年提供八万二千两白银的财政补贴,期盼着这位成吉思汗的子孙、如今也自称成吉思汗的林丹汗,真的能像当年成吉思汗横扫完颜阿骨打的前大金那样,率领他的四十万铁骑横扫掉努尔哈赤的那个什么后大金。
  于是,口气极大、实力和能力都不见得大的林丹汗,以帮助大明帝国消灭后金汗国的名义,大模大样地进驻到了我们上面谈到的这一区域。经过这么一番玩弄,大明朝不但没有能够借助他的力量收复一寸辽东失地,不但每年白白送给他成堆成垛的白银,还实打实地就手丢掉了今日河北北部、山西东北部和内蒙古地区的大片土地,把自己的命门之地拱手交给了一个并不那么靠得住的同盟者。
  后来,努尔哈赤死后,这位林丹汗确实和皇太极交上了手。谁知,这位口气大得几乎没边没沿的大汗,练了三招两式之后,居然带着老婆孩子,撒开马蹄头也不回地就往西跑,一直跑到了青海大草滩上,其治下在今日甘肃省天祝县境内。于是,这片距离皇太极不远千里的中华帝国命门之地,便就此落到了一些蒙古部族手中,而这些蒙古部族陆续归顺了皇太极,于是,这一大片在军事地理上极具价值的土地也就落到了皇太极与后金汗国手中。这就是皇太极和大清朝能够顺着这条道路一直打到北京的由来。
  明白了这些来龙去脉之后,你还会感慨上天待大明何其薄吗?
  皇太极捣破长城和进入大明帝国境内的过程,简单得不成话。
  十月二十六日深夜破城而入之后,他们的几路大军如入无人之境一般向帝国首都北京的东部重镇遵化集结。十一月初一日,帝国首都戒严,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