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6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为它服务?再往深处讲,花草树木是众生,你没有为它服务?自然生态是众生,你有没有去破坏它?你从这个地方去观察,菩提心难!我们没有为众生服务,我们没有本!所以功夫怎么会有进步?
  为什么我们这个根本得不到?根本还有根本。这是大乘教,大乘教的根本是什么?小乘。佛说得很清楚,「佛弟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认。你要循序渐进,像念书一样,总是要先念小学,再念中学,再念大学,再念研究所,佛承认的。小学、中学、大学都不念,一下就念研究所,那佛不同意。小乘里面教什么?教你做人。人都做不好,你怎么能作佛?怎么能作菩萨?所以小乘教里面都讲人天法。中国可以说是唐朝中叶以后,我们就不学小乘了,为什么不学小乘?我们学儒,我们学道。儒家、道家代替了小乘,这行,你有儒、道的基础,可以一下就得到大乘的根本。所以,今天我们的麻烦来了,小乘不学,儒也没有,道也没有,剩下只有一个老实念佛的人能得度。可是老实人难找!几个人老实?
  我们想想都不是老实人,为什么不是老实人?妄念太多;老实人没有妄念,老实人没有怀疑,老实人能一切放下,老实人一心归向净土,决定没有杂念。我们今天的修行,有疑惑、有杂念、有怀疑、有忧虑,不老实!又没有根本,怎么能成就?所以这些年来,我们特别强调从根本修,儒家的根是《弟子规》,道教的根是《感应篇》,佛的根是《十善业道经》,希望从这三部经上去扎根。然后你就有本了,你的初发心就真发了,那就不是假的发。虽然发了,发了之后要好好去修,怎么修法?「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眼前要学的是当中这两样,要学断烦恼,认真断烦恼,认真的去学法门。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初学的阶段,学法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到什么时候法门无量统统可以学?烦恼断尽。
  学习还是有次第,烦恼没有断尽,不能学很多法门,所以学一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真正的用意还是在断烦恼。烦恼慢慢减少,慢慢断了,智慧慢慢开了,一旦烦恼尽了,豁然大悟!宗门讲明心见性,教下叫大开圆解,你一下就开悟,开悟之后就法门无量誓愿学。没有开悟之前不行,没有开悟之前我们学一个法门,一门深入,这一个法门帮助你开悟,帮助你断烦恼。佛、菩萨、祖师大德给我们设定的这些方法,巧妙极了。最怕的是我们自以为聪明,故意不遵守佛菩萨的教诲,以为自己很行,现在就要涉猎许多法门,结果搞一辈子一门都没通,这叫真正可惜!妄想分别执著丝毫没有减少,那麻烦就大了。将来的生死,在六道里头轮回,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没有用处,那就全错了。你要明白这个道理,取其为本,乃在初发,我们今天初发心学弟子规,学十善业,学感应篇,取其为本,那就帮助你初发心。
  底下的比喻说,「虽如轻毛,功德初篑故」,这个事情虽然很轻,不值得一提,轻如鸿毛,它有功德,功德是什么?初篑。好像我们用泥土堆成一个山,那山是很多泥土堆的。刚刚没有堆成山,我这是一铲的土、一瓢的土倒下去,这是初篑。只要功夫不间断,慢慢累积,它自然就成山。所以初篑是起步,我们今天讲弟子规、十善业、感应篇,初步。「十住初发,即是此终」,十信圆满,就是十信初发的圆满,终就当作圆满讲。十信位初发心的圆满就是初住。初住了不起!超越十法界了,这道理不能不知道,我们用功的顺序先后就明白了。现在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后面这一行,「成彼初发,此终为能发,彼是所发,此正是发起之发,义兼开发,彼是开发之发,义兼发起,其发心品,正显十住初心之功德耳,以斯甄别,非无有异」。到这里是一段。成是成就,彼初发就是十信位的初发心,这是十个位次初发心,到十信心满成就初发心;信位的初发心成就圆满,到第十信成就圆满。这一句里面含的意思很广很深,我们必须要知道。十信位的初发心是在凡夫,就像我们现在这个地位,他成就圆满,是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诸位想想看,从我们人间、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再到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句话里头包含这么多的位次。
  此终,这个终是现在讲的十信心满,十信心满这是能发,「此终为能发」。「彼是所发」,彼,这个要记住,彼是讲的初住,初住菩萨是初发心住。就是菩提心真的发出来了,从此以后不再用妄心,不再用轮回心,用真心。由此可知,十信位都是在培养菩提心。菩提心发了,发了怎么样?若有若无。发了之后你要好好把它培养起来,正像种树一样,那个种子,像种桃树,桃树的种子种下去之后,这时候才发芽。发芽很嫩,稍微不谨慎,这个芽就会被摧毁掉,所以你要好好的保护它,要好好的去灌溉它。一直到它长成小树,风吹不倒了,确实根长了力,那就好比是初住的发心,叫发心住,真正能够长成,不再需要人照顾了。我们在没有成小树之前,是要小心照顾它。
  由此可知,我们在《金刚经》里面看到,世尊嘱咐菩萨,要常常护念小菩萨,常常照顾他们。这个很难得,他发了菩提心,他将来就能成菩提道,诸佛菩萨都有义务来照顾他。所以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一直要帮助你到发心住。这个帮助的阶段、过程就是在十法界,离开十法界不需要照顾了,那就成就了。由此可知,十法界里面的菩提心有进有退。到初住就不退,菩提心绝对不会再退转,那就成功了,所以那个发是开发的发。十信位呢?十信位是发起的发,当然里头有开发的意思,可是偏重在发起。到初住菩萨,他是开发的发,虽开发他也离不开发起。他是从十信位这个基础再提升到十住,所以开发里面有发起的意思,发起里面有开发。可是它的偏重不一样。在十信位的时候是发起,十住以上是开发,菩提心开花结果,那真的是开花结果了,这个比喻比得很好。
  「其发心品」,这就是「初发心功德品」,「初发心功德品」就是初住菩萨。「正显十住初心之功德耳」,这品经里面要跟我们讲的,是显示十住,十住初心就是初住菩萨,初住菩萨的功德。「以斯甄别,非无有异」,前面问这三个有什么差别?这把三种不同,清凉大师为我们讲清楚、讲明白了。它的异同我们都清楚、都明白。
  下面引经来说,「故璎珞云」,《璎珞经》上讲,「发心住者」,这就是讲初发心,十住菩萨的初发心,发心住者。「是人始从具缚,未识三宝,乃至值佛菩萨教法中,起一念信,便发菩提心,既云始从凡夫最初发心,明知此中发心,该於初后」。引用经文的意思,说这个人(这个人是初住菩萨)始从具缚,具缚是烦恼,这个烦恼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开始从烦恼。「未识三宝」,三宝是自性三宝,就是自性觉是佛宝,自性正是法宝,自性清净是僧宝,这是要注意到的,这是讲自性三宝。「乃至值」,值就是缘分,我们讲遇缘,遇到哪些缘?遇到「佛菩萨教法中」,这个很重要,遇到佛菩萨教化当中,佛是圣人,菩萨是贤人、是君子,「起一念信」,这一念信是一念净信,便发菩提心。这什么人?确实在我们凡夫当中,他过去生中十信修满了。修满了,无明还没有破,他遇到了缘分。在中国最好的例子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我们在《坛经》上看到的,他很年轻父亲过世,他养他的母亲,非常孝顺。自己没有念过书,住在农村里面,每天砍柴度日子,砍一批柴挑到城市里面去卖。
  这桩事情我在童年的时候,抗战期间当中,我们住在城市里面,烧柴火,有卖柴的。所以这是生活相当艰苦。挑一担柴到城里卖,卖了柴之后,拿这个钱买一点米回家,能大师是卖柴的。在那个时候卖柴、卖水,挑水的,城市里面没有自来水,一般的水都在河里面、小溪里面,去挑水,挑一担水挑到城里面卖水。那时候生活相当不方便,所以这些苦力总是卖柴的多,卖水的多,这是生活必需品。另外出门旅行,在那时候拉黄包车,现在看不到,现在连三轮车都很少,那时候人力车、黄包车都是属於苦力。
  你看看惠能大师虽然是卖柴的,他听人念经,一听就开悟。听客人念《金刚经》那就是缘,乃至值佛菩萨教法中,念《金刚经》,里面在念经,他在窗外听。从前的窗户不隔音,窗户用纸糊的,没有玻璃,所以窗里面有人读书,窗外听得很清楚。听到念《金刚经》,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好像开悟了。回到里面去找这个念经的人,问他,你念的是什么?这个人很客气的说,我念《金刚经》。他就把他听经的感想、感触讲给他听。那个张居士一听,这个人根太利!他念了多年,都没有办法晓得《金刚经》的奥义,居然他听听就能懂。所以对他很尊重,并没有把他看作是个卖柴的,不认识字,觉得这个人是个了不起的人。於是就劝他。他说:你的经是从哪里来的?我是从黄梅五祖那里得来的。他就介绍他,最好你到黄梅去参访五祖。这是缘分,这段所讲的我们用祖师修行证果来做为证明。
  在中国历代,凡是修行成就的,在禅宗里面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六祖以后在他一生教学当中,达到这个标准的有四十三个人。这四十三个人,绝对不是这一生才修行的,这一生才修行不可能,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他们从初信位修到十信位。十信位没有离开十法界,功夫不错了,接近初住,但是没有超越。这些相似位的佛菩萨,他们知道,哪个地方有善知识,应当到什么地方去修学,他就应化来了。阿罗汉以上都有这个能力,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来现身;一方面是帮助众生,一方面是提升自己。没有出十法界的,以提升自己为第一优先,帮助别人是其次。已经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了,他们到十法界里面来,第一个是帮助众生,提升自己是列在其次。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
  可是这两个他有偏重,没有证到初住的,偏重在自利;已经证得初住以上的,就是破一品无明以上的,偏重在利他,决定是把利他摆在第一,自利没有这个念头,都是利他。因为他的自利是破无明习气,无明习气这上面没法子用功,所谓无功用道,随著时间慢慢自然习气就消失了。这个时间,大乘经里面讲需要三大阿僧只劫,可见得断这个习气是多么困难。三大阿僧只劫是自然成就,你没有办法提前,不像前面十信位的修行,十信位修行里面确实有快有慢,都是很长的时间!我们看是看到果报,好像我们去参加人家毕业典礼一样,参加博士班毕业典礼,今天都拿到学位,这四方帽子戴上。你没晓得他博士班念了多少年!前面还有硕士班,还有大学士,还有中学,高中三年、初中三年,小学六年,念了二十几年才拿到学位。
  我们看到惠能大师,看到许多禅宗大德,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看到教下的这些大德们,大开圆解;净土宗里面得理一心不乱,名词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