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5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是预期三年成功,自己给自己定的日子,二年十个月预知时至走了,真成功了。这就是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三转法轮,他给我们作证转,我在这里把道理讲清楚,他在那里做实验,果然成功。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八八卷)  2006/7/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8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李长者在这一品的前面有很长的一段开示,内容非常精彩,我们还没有学完。今天我们接著从「大意明此经」,从这一句,我们把经文念一段。大意说明这一品经,「发十信心,但以法界不思议乘,一切智乘,而发其心,不依佛,不依佛法,不依菩萨法,不依声闻法、独觉法,不依世间法,不依出世间法,而发其心」。上一次我们讲到这个地方。
  今天我们再接著看下面的文,「但无所依,发菩提心,但以一切智发菩提心」,这个里面意思非常之深。《华严》是圆教,是一乘、是无上乘,还在大乘之上。清凉、李长者为我们的开示,我们要记住宝贵的教训。经上说的是法身菩萨,即使凡夫,凡夫也有分。凡夫是什么人?清凉给我们说《华严》十种当机,最后一种叫大心凡夫。什么是大心?确实跟大乘教里面所说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没有这样的大心不是《华严》当机。不是《华严》当机,《华严经》可不可以听?可以听。听了有什么用处?佛法里常说,「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大心凡夫也不是天生的,从哪里来的?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闻一乘法,薰习成种!这一生当中遇到了,能生欢喜心,就变成大心凡夫,道理在此地。因此只要欢喜接受,总是有缘,可是这一生要想成就,当然困难,这是肯定的,这个不能不知道。
  什么叫成就?必得了生死、出三界,才叫成就。如果学佛,学的时间再长,出不了六道轮回,不算成就;至少要出六道才算是成就,这个事情不容易。出六道,经教里面佛讲得很清楚,必须断见思烦恼;大小乘教里面所讲三界六道,八十八品见惑、八十一品思惑要断尽,才能出得了六道轮回。照这个说法,可以说末法时期这个地球上七十亿人,恐怕连七个都找不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亿万分之一,不是万分之一,不是十万分、千万分,亿万分之一大概都没有。那怎么办?幸亏有一个特别法门,不用断烦恼,带业往生西方净土。这行吗?可靠吗?行,《华严经》可以做证明。《华严经》到最后,文殊、普贤发愿往生,带头示范,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诸位同学都非常熟悉。所以,《华严经》末后这一卷就成为净土五经之一。我们生在末法时代,根性不是上上根人,除此之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这个事情总要清楚、总要明白。
  念佛往生比起其他法门,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比较容易;虽说是容易,也不是你想像当中那么容易,它还是有条件的。净宗念佛往生,不但超越六道,还超越十法界,它的条件,可以不断烦恼,但是不能不伏烦恼。你要把烦恼控制住,烦恼不起作用,这才能往生;如果烦恼控制不住,常常还起现行,那只能跟净土结个法缘,来生来世还是继续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诸位要晓得,非常可怕!堕落很容易,出头很难,这个不能不知道。诸佛菩萨在千经万论里面讲得太多,绝对不是儿戏,如果我们要把这些经文看轻、疏忽了,那就是自甘堕落。
  这些年来,我们看到这些现实状况,再想到佛祖教导我们持戒念佛。世尊灭度之前教诲我们,「以苦为师,以戒为师」,这两句教诲比什么都重要。我们能不能持戒?我们很想持戒,可是怎么样?没有学过戒律。现在学讲经还有地方,学戒律没有了。民国初年,真正懂戒律、学戒律的,只有弘一法师一个人,弘一法师以后没听说过了。
  佛教在现前,大家都知道衰微到了极处,世间一般社会大众对佛教误会的人非常之多。什么原因?学佛的同学,无论在家、出家,都把持戒疏忽了。所以让社会大众看到我们这些佛门弟子,自然产生误会,不会令人信服!所以,我们不能怪别人,回过头来想想自己,我们的言行举止能让社会大众尊重吗?能让他们尊敬吗?别人凭什么尊敬我们?这个要知道,我们做得不好,不是说我做得不够好,我们简直是做得不好,让人看到失望。於是我们要反省,原因到底在哪里?能把原因找到,改过来,这叫忏悔,忏除业障。
  为什么过去的人能持戒,我们不能持戒?过去社会安定,几千年传统的教育依然能够影响社会人心。可是到最近这一百年,至少可以说八十年,我们传统教育的影响力连根拔除了。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我们孝道在这八十年当中逐渐的消失掉了。现在几个人懂得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没人懂得。孝道没有了,师道就没有了,戒律没根了,不但戒做不到,连十善都做不到。诸位要晓得,十善不是戒律。净业三福是净土宗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只有三条,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在从前真的,在家、出家这一条四句都落实了,所以他还有一点成就。不能像祖师大德那样大彻大悟,成佛作祖,但是如果遇到净土法门,有这一条的基础,这四句能做到,念佛带业往生决定成就,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稳稳当当。我们今天这个四句要没有了,念佛不能往生!
  我近几年来常常讲三教的根,三教是儒、释、道,教化中国这个族群两千年了,根深蒂固。儒家的根就是《弟子规》,为什么要学弟子规?扎根。道教的根,《太上感应篇》;佛教的根,《十善业道经》。你看「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弟子规,落实就是《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就是《感应篇》;「修十善业」,落实就是《十善业道》。这一句里面包含三教的基础教育,三教的根本。这个实在讲都没有入三教,具足三教的根。有这个根,学儒、学道、学佛都会有成就,这个不能不知道。
  怎么知道需要具足这三个根才能学佛?你看三福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入佛门了,所以是入佛门的条件。前面这三个根没有,别说出家,在家要求受三皈都不具足。可是祖师大德也有一句恒顺众生的话,叫「结缘三皈」。你不具足这个条件,你来受三皈,给不给你受?也给你受。形式上的受,实际上你有没有?实际上没有。给你一个三皈五戒的证书,大概「佛教会」承认你,佛菩萨不承认,鬼神也不承认。为什么?有名无实,所以叫名字三皈。天台大师讲六即佛里面,对於这一类的人叫名字即佛,有名无实,这是佛菩萨、护法神不承认的。到什么时候承认?这个提升一级,观行即佛,佛菩萨承认你,护法神承认你,一切善神都承认你了。观行是什么?真干,真学!观是你的思想、见解改变了,行是行为改变了,真的依教奉行。
  所以我常常劝人,你真的想学,不论在家、出家,先把弟子规落实,太上感应篇落实,十善业道落实。多少时间?发个狠心,一年,一年把这三样东西做到。然后你再求受三皈五戒,是真的,不是假的,三皈五戒你可以做到。如果你再想出家,你必须还要把沙弥律仪落实,你是个真出家人,那就不是假的。有这个基础,在佛门里面,无论学哪个宗派,无论学哪部经典,你都会有成就。这个成就就是你会开悟、你会证果,你能自度,你能度人。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假的,永远是名字位中。
  所以今天这个地方讲到,你看前面我们念的,「不依世间法,不依出世间法,而发其心,但无所依,发菩提心」,这个高!这个「无所依」就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无依处,那是上上根人。《华严》是一乘圆教,真的是上上乘人,不是普通人。可是我们普通人一定要从自己本位上做起。能大师,我们只有顶礼、只有仰慕,可不能学他,学不到的。要学,一定是按部就班,从《弟子规》、从《感应篇》,从这儿学起。
  到无依处,那才是「以一切智发菩提心」了。可见得人家在此地已经转识成智,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智慧,不生烦恼。就像六祖见五祖的时候,《坛经》上记载,他说了一句话,「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这就是「但以一切智发菩提心」。菩提是觉悟,觉而不迷。我们如果见五祖,肯定是向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烦恼」。人家常生智慧,我们则常生烦恼。具足妄想分别执著,怎么不常生烦恼?怎么会成就?这个事情不是佛不慈悲,佛也无可奈何,这是你自己的事情。
  佛度众生用什么?用教学。就像老师教学生一样,佛没有隐瞒,诸法实相理事都告诉你了,四十九年讲经说法,都讲清楚、都讲明白了,这是佛力的加持。有没有加持到我?问题就是我有没有接受。我要是接受,就加持到了;我不接受,加持不上。什么叫接受?譬如我们劝你学弟子规,你说:为什么要学弟子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要不要做到?怎么做法?弟子规就是教你做法。就是这个道理,这两句就是儒家《弟子规》。如果你不用儒家,行,小乘教里面有。小乘教的经典很多,儒家这个好简单,总共三百六十句,一句三个字,全文才一千零八十个字,你说方不方便?中国人聪明,用弟子规、用感应篇代替小乘经。
  佛在经上讲得很好,佛的弟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佛不承认,佛说那是非佛弟子,那不是佛的学生。佛的学生要依佛的教诲,不能够躐等,按著顺序来学习。佛教传到中国来是按顺序的。小乘经典翻译相当的圆满,就是现在《大藏经》里面的「四阿含」,那是小乘经,有相当的分量。中国人喜欢简单,不喜欢麻烦,看看儒跟道的教学不亚於小乘,而且从心量上讲还比小乘更广阔,於是中国佛教就用儒、道代替小乘。由这个基础,直接入大乘,道理在此地,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一定要从儒跟道这里打基础,就是把三教的根抓住,那你就得到三教的加持了。我弟子规落实,儒加持了;感应篇做到了,道加持我;十善业道做到了,诸佛加持我。你这叫有善根,具足入佛门的条件,在家学佛,你可以受持三皈五戒、在家菩萨戒;出家学佛,你可以受持沙弥律仪、比丘戒、出家菩萨戒,你这才一帆风顺。如果基础没有,那个戒是白受了,形式上受了,做不到。怎么说做不到?戒是清凉,持戒的人心地清净平等,清凉自在。不持戒、没有戒律的人,心里面烦躁,我们一般人讲心浮气躁;不离七情五欲,你就烦恼。这是讲《华严?贤首品》所说的。
  再看下面论文,「不如三乘」。三乘是对一乘说的,《华严》是一乘。他说「不如」,就是不像,不像三乘人。三乘人怎么样?三乘人是小乘、中乘、大乘,小乘是声闻,中乘是缘觉,大乘是菩萨。「依倚物故发菩提心」,他们有依靠,大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