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5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儒的根就是《弟子规》,道的根就是《太上感应篇》,佛的根是十善业,《十善业道经》。这三样东西不是念的、不是背的、不是讲的,而是要做的,你要把它做到,那你就有根。你有这三教的根,无论学哪个法门,无论学哪部经教,肯定有成就。成就大小在乎你自己用功的勤惰,你要是发愤勇猛精进,成就就大,如果是懈怠懒散,当然你成就就比别人差,道理在此地。
  有了这个根,学《华严》,学《华严》确实要落实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是佛家的根,大、小乘佛法,人天佛法,都依十善业道而建立,这是基本的。从这三个根,我们如果学大乘,要学《华严》,再向上提升就是沙弥律仪,这都是要做到,要要求自己。为什么?华严会上每个菩萨都做到,我们不做到,怎么能参加他们的法会?所以你必须要具备这个条件。沙弥律仪做到之后,比丘戒、菩萨戒要做到,一层一层向上提升。从大乘菩萨戒,就是梵网菩萨戒,你再修行十信菩萨的一百四十一愿,有没有困难?一点困难都没有,对他们来讲轻而易举,哪有困难?几乎他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全都做到了。梵网菩萨跟十信位的菩萨有什么差别?所以他真做到了。
  前面也跟诸位报告过,清凉跟李长者都是这样教诲我们,十信菩萨所修的,这个方法彻前彻后。彻前是什么?初信位的菩萨,后面是等觉菩萨;换句话说,大乘佛法,圆教、别教的佛法,在行门里面讲都不能缺少。行门里面不外乎三大类,一个是日常生活,一个是工作,工作你要接触许多的人事,第三个就是接触社会大众,要用什么样的心,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十信菩萨就修圆满了。一直到等觉,一直到成佛之后,在十法界教化众生,还是这些,没有离开过,然后你才晓得这个重要。
  这些东西不是约束人的,从前人他不懂得,批评礼教叫吃人的礼教,礼教哪里吃人?做人应该要如此。外国人没学过弟子规,我们在澳洲开班教学《弟子规》的课程,有几位当地的澳洲人来听。听了几堂课之后,他们也很感动,我们就问他,这个课程你们觉得怎么样?他们对我们的课程有一句话的批评,「做人应该要像这样」。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这一接触,感觉到做人应该是这样的,这就是认同。只要是个人,肯定认同。
  诸佛菩萨的行谊再多,不外乎四个字,纲领,这四个字是什么?真诚、爱敬,这四个字是总纲领。凡是人,皆须爱;凡是事,皆须敬。爱人敬事,用真诚心,十法界没有一个众生会排斥的,如果排斥的那肯定是妖魔鬼怪,那不是人,完全违逆性德。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晓得这个课程非学不可,不学就不是人!要想做人,首先把弟子规学好,《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这是做人的基础,作菩萨、作佛的根,怎能不认真去学习?
  长者接著说「此品明十信中所忻修佛果」,忻是欢喜、是希求。十信菩萨这个基础太好了,终极的目标是希望成佛。「所行行愿功德广大,故有此品来也」,这是说明为什么有这品来。前品是讲行门,这一品是讲果德,修因一定会证果。你看十信菩萨的果德,读了之后,跟如来果地上没有什么差别。你说为什么?因同果当然同。十信菩萨跟如来果地不同的,境界不一样,理上不一样,在事行上没差别。所以从初信位到等觉,五十五个位次,全都是学的这个。
  我们举弟子规的例子,《弟子规》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做小朋友的时候就学了。你到老的时候,你八十岁了,你的爸爸还在,一百多岁,他叫你的时候,你是不是还是应勿缓?是!不是做了一辈子吗?这句话把意思引伸,这是一定要懂得的,对待任何一个人,不是跟你讲吗?爱敬!《梵网戒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那么一般人喊你,你是不是也要应勿缓?是。为什么?这是对人尊敬。圣人的教诲,一句话你生生世世受用不尽,就这个道理。我们对父母要爱敬,对一切众生都要爱敬,一样的心态、一样的方式来对父母、对一切众生,这就对了。
  《无量寿经》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这都是修行的总纲领。我们要有平等心,不能有差别心。平等心要不断向上提升,提到最高的,就是对父母的尊敬、对佛的尊敬。对待一切众生都用对父母、对佛陀的那种敬意来对待,你就成佛了,你修行就圆满了。你要问谁能做得到?十信位的菩萨就做到了。十信位在佛法里面是小学,十住好比是中学,十回向好比是高中,十地好比是大学,等觉就好比是研究所,还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佛不赞成躐等,希望你逐步的向上提升,这就对了。这是说明这品的来意。
  下面第三段,宗趣,说这一品的宗旨跟义趣,宗是讲修行的方法,趣是指它的趣向。我们看看长者为我们开示的,「明宗趣者,明已生十信心,得福获益为宗」。长者这个地方所讲的比清凉大师讲得简单,清凉大师讲得比这个清楚。清凉讲「於信门中,成普贤行德」,这个话很重要。信门十信位,从初信位,从初信开始就要修普贤行,《华严》里面的行门是属於普贤行。《无量寿经》,我们一展开经本,前面是六种成就,六种成就接著就是「贤护等十六正士」。这十六位在家等觉菩萨介绍完之后,接下去第一句话,「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你看看跟这里宗趣一不一样?完全相同。
  只有真正依教奉行,你才能得「自在庄严,无方大用」。你自己不肯真修,得不到受用,你要真干!「建立众生」,用我们现在话就是影响群众。你自己修行真正有成就,所谓是德高望重,就产生很大的影响力,这个影响力在佛法讲自行化他。后面两句说「通贯始终」,通是通达贯穿,始是初信位,终是等觉,五十五位贯通的,这是宗。趣,「令起圆融信行,成位德用」。趣就是在整个大乘教里面,涵盖著遍法界虚空界,圆融通达,这是趣。长者此地只给我们讲了宗,「明已生十信心」,后面这句话的意味非常广,但说得太简单了,「得福获益」,清凉讲得详细。
  第四段,清凉大师那里没有。「四明信心退住者」,这段实在讲是包括在趣里面,就是修行的义趣。特别跟我们说明一桩事情,这也非常重要,真的是补清凉之不足。《疏》跟《论》合起来看是好,《疏》里头没有说到的,《论》说到了,《论》里头没有说到的,《疏》说到了,《疏》、《论》合起来看是好。这说明信心为什么会退,住是不退,就是我们学佛为什么有人退心、有人不退心。我想这个问题每个同学纵然没有想起来、没有问到,相信都相当关心这桩事情,特别是关心自己。
  我们是凡夫位,真的是在修学过程当中有进有退。尤其是凡夫,生活、工作、学习都跟自己的情绪有关系,情绪好的时候会精进,情绪低落的时候会退转,会懈怠懒惰。一个人的情绪,很多医生都告诉我们,它有周期性的,细心去观察,真的,这不是假的。有周期性的,大同小异。这种周期性往往与情绪有关系,与健康状况有关系。情绪好,身体健康好,这个时候可以看出来,你的生活、工作、学习样样都好,都有长进。在情绪低落的时候,精神颓丧,身体也觉得不对劲,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我想这些经验我们每个同学都有。
  我们来看看李长者他老人家的开导,他说「明信心退住者,有二义,一三乘,二一乘」。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一乘是《华严》讲一乘,《华严》、《法华》一乘法。三乘就是大小乘,大乘是菩萨,小乘是声闻,缘觉算中乘。只讲二乘,缘觉算小乘,声闻、缘觉都是小乘;讲三乘,声闻、缘觉、菩萨,都算是一个阶段。「如起信论」,引用《起信论》上说的,「有三种发心」,就是发心不一样,有三种发心。第一种发心是,「一信成就发心,经一万劫,善根相续,方至不退」。信心,信成就的发心。信是善根,信成就发心,这个信有根。五根里面的信根,信力,我们一般讲善根。确实有这种人,我们在佛门里面每个宗派都有,净土成就非常明显。
  我们在香港举个例子,大家都耳闻的、都熟知的。倓虚老法师在香港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弟子众多,我认识就不少。老法师常常讲经引用他的一个同学,锅漏匠,谛闲老法师的徒弟,他常常举这个例子勉励后学,锅漏匠念佛。另外还有一个弟子,都是谛老的徒弟,他们是师兄弟,那一个参禅。参禅的这个也都是不错,以后做了土地公,这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倓老法师在香港讲很多遍,我是从录音带上听到的。那时候我在美国旧金山,有个同修带了这个录音带,我听到了。
  锅漏匠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乡下人,生活太苦了。他跟谛老法师生长在一个农村,小时候就是在一起玩耍,儿童时候的玩伴。现在他做了法师,那时候还不怎么出名,但是也还不错,观宗寺的知客师。锅漏匠来找他,说要跟他出家,他怎么也不愿意收,就说「好,你住几天,住几天就回去好了,还是做你的生意去」,他就赖住不走。总是从小在一起,既然他这么样的诚恳,谛老就跟他讲,他说你不认识字,你要出家,学教,你没有这个能力,没有条件。他要是跟常住学这些仪规,他说你年岁已经大了,将近四十岁,人又很笨,你到什么时候才能学会?这两桩不行的话,你寺庙不能住,你住在寺庙里人家瞧不起你。「你一定要出家」,他说「你要答应我一桩事情,我才能帮助你」。他说没问题,我既然认你做师父,你说什么我都听。谛闲法师说好,就给他剃了头。
  剃了头之后也没叫他去受戒,就在宁波乡下找了个小庙,这个庙没有人住,破庙,大门都没有,找这么个小庙让他一个人住。附近找几个学佛的居士照顾他的生活,每个月给他送点米、送点油、送点菜给他,也找了一个附近的老太太,每天给他烧两顿饭。就教他一句,老老实实念一句阿弥陀佛,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著念,将来准有好处。锅漏匠是个老实人,一点都不怀疑,信成就。这真是善根,信成就发心。他也没有昼夜,也没有什么作息时间,反正一天到晚「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著念,不分昼夜念了三年,真的成功了。他都不说话,平常也没人跟他说话,就是念佛。
  到这一天,他就跟烧饭的老居士讲,他说明天我要到城里去看看我的朋友,明天你就不要给我烧饭。他真的去了,去看看这些朋友,晚上回来。回来到第二天,就给这个老太婆说:明天你不要替我烧饭。老太婆以为他昨天去看朋友,也许城里的朋友请客请他,他又要去了。哪里晓得到第二天,快到中午的时候,她去看看老法师在不在家,有没有出去。就叫他,没人答应,结果到佛堂里面,看到他站在佛堂,站著,手上拿著念珠,面对著佛像。叫他也不答应,仔细一看,死了,站著死的。这个替他烧饭的老太太吓了一跳,从来也没有看过人是站著死的。他预知时至。信心成就,我们从这个例子,你就晓得。
  「经一万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