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3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应,与十法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该说什么法你就说什么法,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参学!所以后面有五十三参。没有得根本智,也就是说没有明心见性,或者我们换句话说,你的妄想分别执著还没有放下,没有资格参学。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老师一定叫你参学,绝对不会留你,他要留你他就对不起你。一定劝你去参学,成就圆满的后得智,我们在《华严》上看到例子。
  现在末法时期,标准下降,从前要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你才有资格去参学。现在放到什么程度?分别跟妄想就不谈了,就谈执著,执著能够看得淡一点,你的智慧也就能提升。你就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善恶,有这个能力,老师也就准你出去参学。为什么?你不会受害。你看别人的修持,听别人讲经,你心里有数,知道他讲得对还是不对,他做得对还是不对,对自己就有帮助。他对的地方,我们向他学习;不对的地方,问问自己,我有没有跟他同样的错误,我也有这个错误,赶紧把它改正过来。这就是孔子所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道理在此地,自己真能得受用。不是《华严经》善财参学,善财参学是弘法利生,不一样!我们这样的参学,还是成就自己。
  可是现在这个世间,无论是在家、出家,他的修持、他的言论,可不可以批评?不可以,这个要知道。批评,他能接受,他能改过,行,但是太少了;世间人贡高傲慢的习气,是与生俱来的烦恼,这要承认。佛法里面讲,你看贪瞋痴,下面就是慢;儒家教学,你看《礼记》一展开,第一篇「傲不可长」。夫子承认,人有没有傲慢?有,希望你傲慢不要再增长,世间法。佛法,傲慢一定要断掉,为什么?你不是想出三界吗?你不是想往生西方吗?有傲慢心不能往生。
  所以我勉励同学,我写了四个字,「诚」,真诚、诚实;「敬」,对人、对事、对物要恭敬,真诚恭敬;「谦」,谦虚;「和」,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诚敬谦和」,谦是对治傲慢的,要谦虚,不可以傲慢。要尊重别人,自己总是要自卑、卑下,这样才好,你才能得利益。可是这不容易学到的,也是要从小。小时候好教,父母教,老师教,懂得谦虚,懂得礼让,肯让别人,知道放下。我三年跟章嘉大师,他就是教我看破、放下,一生得受用,这样的人真不多。
  客气你要听得出来,人家说「请你指教,批评指教」,客气话。你真的批评、指教他,他面孔马上就变色,就晓得很难接受,所以不批评,不指责。可是自己一定要回光返照,别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自己不容易发现自己过失。看到别人有过失,立刻能够回光返照,想想自己有没有?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对自己就很有受用。我们对做错事情的人,要有一分感激之心,为什么?他提醒我们,我要不看到他的样子,不听到他的样子,我自己不知道反省,有过不知道改过。幸亏我听到、我看到,我自己反省,改过自新,所以对别人有尊敬的心,有感恩的心,这就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六卷)  2006/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1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就坐禅观,偈颂第五首看起,第三段:
  【修行於定。当愿众生。以定伏心。究竟无余。】
  前面四首偈是讲修学前方便,也就是修学之前应该有的仪规。第一是进入堂口,学经教,就是讲堂,修行总不外乎禅堂、念佛堂,修忏悔法门,有戒堂、忏悔堂,其他宗教也都有。首先你就是进入堂口,因为在前面都已经详细报告过,佛陀在世(我们把堂口称为道场好,好讲),因为佛往往在树下、在山林,都是坐在地上,连个席子也没有。当然学生一定会给老师准备一个座位,这个座位都是在附近找些茅草,用草铺个垫子,让佛坐在垫子上,草铺的。
  出家人带的有尼师坛,就是像坐具,实在讲是卧具,但是也可以铺在草上,铺在草上铺个座位。座位铺好之后,端身正坐,坐好之后,把腿盘上来,所谓「结跏趺坐」。佛在经教里面告诉我们,跏趺坐就是双腿盘上来,这个坐的姿势最安稳,可以让自己的心不散乱。魔王看到这种形状,他生恐怖心;换句话说,魔不来干扰。第四个是拣别跟其他宗教不一样,佛门坐的姿势跟别的宗教不一样。第五个是心容易定下来,这样的坐法容易定下来。年轻人可以试试,大概四十以上,要是没有坐成习惯,比较困难。
  这是前方便,每个举动都有发愿,都有观想,回向给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就是文殊菩萨在前面跟我们说的,「若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在前面都跟诸位报告过。这品经里头只不过是举几个例子,一共说了一百四十一愿,举一百四十一个例子。我们学习的人要懂得,古人所谓是闻一知十,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一举一动都是「大方广佛华严」的落实。《华严》没有离开我们生活,甚至於说没有离开我们起心动念,这样学习才能够契入华严境界。你要问你有没有契入,你就问问自己,「净行品」这品经你有没有明了?有没有落实?你要是真的彻底明白了,解悟;能够落实在起心动念之处,你就是真的证悟,你就契入了。
  诸佛如来、法身菩萨,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人家起心动念,一举一动,你看看跟我们不一样。我们起心动念是妄想,一举一动是造业,你说这个东西多可怕。今天世界这样混乱,举世之人无论在精神上、在物质上,没有说是没有压力的,而且有严重的危机感。这些苦难从哪来的?人为的,都是自己不善的心行所感召得来的。在这个世间确实有不少志士仁人、专家学者,在寻求有什么方法能让社会恢复到安定和平,能把这许许多多的问题妥当的处理。我听了不少,也看了很多,深深感触到,不容易实现,也就是说做不到;理想是很好,方法不错,做不到。再研究一下,为什么做不到?这个事情,中国谚语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说明根源在哪里,大家没找到,佛找到了,根源在迷失自性。
  中国、外国古圣先贤他们明了,他为什么明了?他心清净,他心是定的,清净心生智慧。诸位同学都晓得,佛法的修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智慧现前你就能把这些复杂的问题「照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处理要从根本下手,根本是什么?爱的教育、伦理道德的教育,人能爱自己,能够爱别人,就不会害人。不会害人,怎么会去发动战争?怎么会去搞恐怖事件?这不可能的。最重要的是我们把爱心失掉了,只要有爱心,什么制度,什么方式都好。现在是如何把爱心找回来!诸位要晓得,爱心是性德,明心见性,爱心就找回来了。
  在佛门不叫爱心,叫慈悲心,所以我们都知道发慈悲心,可是就是发不出来。你要晓得为什么发不出来?障碍在哪里?迷失了自性。迷失自性,慈悲心就变质了,变成什么?自私自利,妄想执著,起心动念损人利己。要知道,这些错误的念头,反面就是大慈大悲。我们迷了之后,把大慈悲心变成这种严重的染污,严重的邪恶,染污跟邪恶起了作用就造恶业。恶业把一真法界也扭曲了,变成三途六道,这个事实只有佛菩萨讲得透彻,讲得清楚。我们学佛这么多年,一面学习,一面细心观察,来求证。佛所说的,跟我们所见所闻,亲身所接触的相应不相应,如果相应,我们对佛法自自然然就信受奉行。
  往下这两首偈讲修行,修行行门无量无边,大乘教里头常说八万四千法门。你看八万四千法门,在这四十一愿里面,两条就包括尽了。无量法门归纳起来,不外乎一个是解门,一个是行门。你看此地这两条,『修行於定』,这是行门,把行门摆在前面;「若修於观」是解门,解门放在后面。这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佛法重行,当然它也重解,解行并重,行在前。这样你就了解,教学,老师教也是把行摆在第一,学生学也是把行摆在第一,这个意思要懂。即使是宗门,悟后起修,它也是把行门摆在第一,否则怎么样?否则他不能开悟。教下虽然是研究经教,还是把行门摆在第一,为什么?五年学戒。
  出家人,你出家之后,不是你马上就能够进入道场。出家前五年在道场学戒、学仪规,就是学规矩。五年为道场大众服务,修福,福慧双修。你看福跟慧,也是把福摆在前面,没有福不行,先修福后修慧。修福修到一定的程度,中国古老的谚语也说得好,「福至心灵」。你福报现前,人忽然也聪明了,也有了智慧,福跟慧有连带关系,定跟观亦复如是。
  我们从中国传统教学里面来观察,你看中国的教育,小孩生下来二、三天,就开始教了。教什么?「修行於定」,学规矩!所以大人在小孩面前,言谈举止一定要避免过失,没有过失。婴儿虽然刚刚生下来,他眼睛睁开了,他看到,你说话他听到;看到、听到,佛门的术语,阿赖耶识里面就落印象,他就在学了。天天看,天天听,全是好样子,这是什么?《弟子规》,弟子规是父母做给婴儿看的。这个教育是三岁之前,这个规矩他就学会了,这是戒律,因戒得定。都是从戒律开始,《弟子规》是根本戒,父母教的。所以母亲的责任太大了,因为母亲跟婴儿是最接近的,一刻都不离开的。三岁之后才离开怀抱,他自己会走路了。三岁之前他在母亲怀抱当中,母亲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他都记住。所以,母亲就是活的弟子规,婴儿全都学去了,圣贤的根扎下去了。
  诸位想想,一个人受这样的教育,他还会干坏事吗?三、四岁他就能辨别邪正、是非、善恶,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他知道。根性利的,五、六岁上学了,从前上私塾,私塾老师也是把《弟子规》圆圆满满都做到。这时候亲近老师的时间长,老师的言谈举止加深他的印象。他一看,父母是这么做法的,老师也是这样做法,信心坚定。
  这个时候记性好,记忆力好,古圣先贤的教诲,老师教他背,把这些东西背得滚瓜烂熟,他活到八、九十岁都不会忘记。我见过李老师,我跟他的时候他七十岁,我跟他十年。八、九十岁写文章,引经据典不要查参考资料,他都记得住。我们就问老师:老师,你记性真好!他说:你知道吗?小时候罚跪砖头跪出来的。那时候老师多严格,跪还跪在砖头上,这是什么?记性!「这个地方我跪过砖头的」,所以就特别容易记住;「这个地方打过手心的」,打什么?打记性。中国的教育方法是不一样,现在讲不可以体罚,殊不知这种方式他才能记得住,一生受用不尽。虽然被老师打了,被老师罚跪,跪砖头,到老都感谢老师。感恩!不是这样子你学不会。当时是觉得很难过,往后一生感谢老师。
  家长也明理、懂事,我小时候念书被打过手心,也罚过跪,但是没有跪砖头,跪砖头想起来多难过。老师处罚之后,回家父母知道了,明天父母一定陪我一起去上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