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2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道理大乘教里头讲得太多太多。佛为什么千言万语,苦口叮咛?我们迷得深,虽然听佛讲经,这一下觉悟,像闪电一样放了一下光明,时间很短暂,离开讲堂,马上就迷了。佛知道这是众生的老毛病,这是众生的习气,怎么教?必须是千遍万遍、无数遍的提起,让这个经教长时期的薰习他,密集的薰习他,会产生作用。诸佛菩萨就是这么成就的,长时密集的薰习,觉悟了。我们学佛,你就知道「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功夫不能成就。统统讲薰习。世间人不是善薰习就是恶薰习,学佛的人不是佛法薰习就是世俗薰习。世俗薰习,那就是轮回的薰习;佛法的薰习,那就是涅盘的薰习,不一样。
  今天我们想想一天二十四个小时,我们接受佛法的薰习是几个小时?我们接受世法的薰习是几个小时?到什么时候功夫才得力?给诸位说,每天要是能够做到二十个小时佛法薰习,四个小时世法薰习,你这一生肯定成就。怎么知道?我们从世尊当年在世教学明白了,释迦牟尼佛他带著这批学生,每天跟他们讲经说法、研究讨论,几乎都没有休息,他不累吗?在我们想像当中,他不会累,为什么?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法喜充满,他怎么会累?每天休息,中夜(中夜就是四个小时)这四个小时睡眠。可是他们这些人是用打坐代替睡眠,我们一般人讲不倒单,他用入定。定,恢复体力,真的是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比我们睡觉的效果还要殊胜。因为睡觉,昏沉,入定不昏沉。七觉支就是调整你入定,帮助你进入禅定的境界。禅定境界是定慧等持,定跟慧是平等。如果慧多於定就浮躁,定要是多於慧就昏沉,这是初学的人往往没有法子避免的两种现象。
  所以懂得选择法门,这个意思深广无际。在我们整个修学过程当中,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知道自己现前生活的环境,学习的环境,哪个法门比较适当。在今天这个环境之下,我们一般的根性,持名念佛是最方便的,也最快速,也最稳当、最殊胜,选择这个法门。选择之后,法门选择了,接著底下要选择老师。没有一个老师帮助你、指导你,法门选对了也很难成就,也不容易。我们一生能不能有成就,老师的关系太大!有了老师,还要选择同学,很重要。如果有老师没有同学,好比你走路,你一个人没有伴侣,你会走得很辛苦,同学互相切磋琢磨,菩提道上有伴。老师是指路的,不是陪你走路的,同学是陪你走路的,不一样,这不可以不知道。
  另外就是选择修学环境,每个人一生福报不相同,根性不相同,缘分不相同,所以都不是一桩容易事情。果然是利根,那就方便多了,为什么?他淡薄,天性就柔和,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不论是顺境、逆境,他都能保持身心的平静,这是修道最好的条件。中人以上,中等根性以上,如果遇到好的老师把这些道理讲清楚、讲明白,你能够听得懂,能理解,能依教奉行,这就好,能够把你中上根性在这一生当中提升到上上根性,这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很多。
  所以人生在世,有很多人问我,人生在世的意义是什么?价值是什么?问的人很多。我也是老老实实告诉他,我觉得人生最有意义、最有价值,不是升官发财,不是今天在这个社会上有地位、有权势,不是的,而是什么?提升自己的境界,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灵性,这个有意义、有价值。我们知道人不是这一生就完了,任何一个人有过去、有未来。过去已经过去了,造作一些善恶业自己虽然不知道,忘掉了,但是阿赖耶里面习气种子在,没有断,它不但影响这一生,而且影响来世,这是个麻烦事情,不能不知道。这一世时间短,纵然活一百岁,一弹指就过了,有什么意义?可是来世的时间长,六道里头,哪一道都比人道的时间长,这个事情我们不能不知道。
  可是有人要问,畜生的寿命没有人长,尤其像我们讲低级动物,它的寿命只有几个小时,所谓朝生暮死,很多,这怎么说法?佛给我们说,这些动物愚痴,畜生愚痴,所以它有坚固的执著,它执著那个身形就是它自己,於是怎么样?死了之后,投胎又是那一类,像蚂蚁,死了以后又做蚂蚁。佛经上有一段故事,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只树给孤独园,只树给孤独园那个时候有工程,释迦牟尼佛看到一窝蚂蚁,看了之后笑起来。旁边这些弟子就问佛,你看了蚂蚁有什么好笑?佛就说:这窝蚂蚁,七尊佛出世,都过去了,它还没有离蚂蚁身。不是说蚂蚁寿命那么长,七尊佛出世,这多长的时间!这蚂蚁死了之后还到这个窝里面又做小蚂蚁,生生世世都做蚂蚁,不知道脱离蚂蚁身,畜生道。
  佛这些话给我们很大的警惕,那就是三恶道不能去,进去很容易,出来非常困难。你说这些畜生道里面有没有佛菩萨的教诲?肯定有的,诸佛菩萨大慈大悲,哪个众生有感,他就到那里去应现、示现。可是它们有坚固的执著不能接受正法,那就好了,让它去受苦,受到什么时候它真正觉悟,佛才能帮上忙。畜生再能变成人要经历很长的时间,不是那么很单纯的,这我们应当要晓得。
  所以择法不能不谨慎,这要智慧,没有智慧你就选错了。智慧,我们初学的人没有智慧,要依老师,依靠老师帮忙,智慧不开,不能离开老师。这是从前跟一个老师修学,什么时候毕业,你可以出师,从前叫出师,现在人叫毕业,什么时候能出师?你有智慧,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利害,有能力辨别,老师会点头,你可以毕业了,没有这个能力毕不了业。所以有人跟老师跟一辈子,有人跟老师跟二、三十年,不一样。当然也有很聪明智慧的,时间短,三年、五年就离开老师。可是我们看到跟老师二、三十年,甚至於一辈子不离开老师的也比比皆是,怕走错路。
  『精进觉分』,精就是专一,精而不杂,进而不退,你才进步,所以加上精进。特别在修道,修道最重要的是要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邪正,如果连这个不能辨别,你的修行决定产生障碍。真正用功的人往往浪费很多的时间去学习没有利益的苦行,那很可惜。佛赞叹苦行,苦行能够帮助你戒定慧。如果这个苦行不能帮助你戒定慧,这个苦行,佛法讲无益的苦行,没有利益,这不能不懂。所以必须对於,我们现在的话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对於人事物,对於世法、佛法,邪正、是非、善恶得有能力辨别,那你的精进就是觉不是迷。世间精进迷的也不少,我们要精进觉。这七个都是觉,要精进觉不可以精进迷,才能真正得受用。
  我们修净土,希望在这一生当中能成就,那是无比的殊胜。真的像彭际清居士所说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我们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遇的这一生,怎么样念佛才能往生?这才是我们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桩大事情,其他事情统统不要紧。为什么?世间法里头没有一样是真实的。儒家讲人的一生要立功、立德、立言,没错,是教你做好事,教你做好人,这在教育上一定要懂得。圣贤人教人,目的就是教你做好人,教你做个善人,绝对不是教你升官发财,不是的;不是教你得名闻利养,不是这个,为什么?升官发财是要有命,你没有那个命,求不到。命里有的一定有,命里没有的不要强求,这个道理要懂。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再看七觉分里面第四:
  【喜觉分。】
  这个『喜』非常重要,中国古谚语有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所以我说喜是人生真正最好的养分,无论对於身体,对於容貌,对於精神,都是非常完善、完美。无论世法、佛法,凡是修学契入境界都会得到。欢喜,我们现在人所谓「成就感」,他学习的一样东西有了成就,特别是有了很可观的成绩拿出来,佛法讲法喜充满。儒家,你看《论语》第一句,第一句就说的这个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悦就是我们此地讲的「喜觉分」,佛法称为法喜充满,他的精神怎么会不好!
  世间人,中年以上都很重视自己的健康,这是真的。中年以上什么叫福报?健康就是福。你有再高的地位,再大的权势,再富有,身体不健康,那不是福。我早年在台湾,台湾大家知道有个煤矿大王李建兴,我跟他很熟悉,晚年他得老人痴呆症,十几年睡在床上。那真是享福,每天三班护士侍候他,就是一口气不断,什么都不知道,家里的儿孙、亲人都不认识。这能算福报吗?这能算享福吗?
  他的二媳妇是虔诚的佛教徒,曾经问过我,怎样帮助她的公公?我说方法是有,你们家里人不会接受的。什么方法?佛法里讲得很清楚,修福,修福是布施供养,你们家里有的是财富,多做一些社会福利事业,帮助一些苦难的人。谚语所谓「舍财消灾」。你看看你公公一年的医药费用要多少,你能把这些医药费用捐献出来,他老人家就会产生两个效果,一个他还有寿命,他慢慢就好起来,健康就恢复,舍财消灾;如果寿命没有了,他就早走了,走的时候大家都平安。家里老人长年生病,一家人都劳累。他寿命没有了,但是什么?他福报没有享尽,所以躺在那里享福,在那里花钱,他钱没有用完,就这么个道理。你要真正想通,你想想看一年需要花这么多钱,十年需要花多少,你把这个钱拿去做好事。可是家里人不信佛,只有她一个,讲不通。那讲不通,只好随他去,自己念佛,天天给他回向;除这个之外,帮不上忙。
  喜觉分很重要,无论是世法、是佛法,这个喜是正法不是邪法。读圣贤书得到法喜是正法,学佛得法喜是正法,这里头没有副作用。现在世间人天天去寻找喜乐,全都是负面的。现在过年接近,我们所听到,一般人(同学告诉我的)狂欢,狂欢是喜,不觉。他不是喜觉分,他是喜迷分,迷惑颠倒,不觉悟,这里头有副作用。狂欢里面造很多罪业,折福不是增福,这些我们不能不清楚。佛教导我们,昏沉的时候用这三法来对治。当我们浮躁的时候,下面有三个方法用来对治浮躁。第一个是轻安,「轻安觉分」。我们这个经上叫:
  【猗觉分。】
  诸位要知道『猗觉分』就是轻安觉分。这个字我们要把它认识清楚,「猗」有婉顺的意思,有柔和的意思。在一般翻译里面都翻作轻安,意思都相同。断除身口粗重的烦恼,言语柔和,行为稳重,这样你自然就远离烦恼,显出柔和,远离粗暴。这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同学包括我们自己本身时时刻刻要反省,为什么?这个毛病常犯,尤其是言语,言语的粗暴不知不觉,有意无意,到底什么原因?我们晓得烦恼习气造成的,从小没有学过圣贤教育,这不能怪我们。《无量寿经》佛说得很好,「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佛讲得好。
  我们脱离了圣贤教育至少有三代,不是短时间。三代,可以说把这桩事情忘得干干净净。我们今天从小到大所接受的家教没有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学校里面没有伦理道德,社会教育,那大家更清楚,这不用说了,所以养成这些毛病习气。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