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没有十善业道,你来生连人身都得不到。这个问题严重,得不到人身,人死了之后三途去了,你才晓得十善业道的重要。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
  人天法、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菩提,统统以十善为基础。所以十善业道非常重要,就是《弟子规》跟《十善业道》必需百分之百的落实。我们有了这么好的基础,像盖房子一样,这么好的地基,你可以盖一百层的大楼,可以盖两百层的大楼,没有问题,你的地基太好了。如果不在这上面把基础奠定,你盖个平房都盖不起来,没有地基,一个风吹雨打,你的房子就倒掉,盖一层还是要打地基。所以,今天我们讲到受持正法,能断烦恼,一定要在这两门功课上下功夫,《弟子规》跟《十善业》。
  年轻人没学,不能怪他,我们大人没学,没有能做出好榜样给他看。传统伦理道德的教学,我们在讲席里头说了多少次,至少已经断了三代。我这个年龄在十岁以前还沾一点边,小我五岁的,边都没有沾到。照这个算法,至少是七十五年,七十五年,三代。现在要想恢复,你就晓得有多么困难,但是你要不从这上面下手,佛法好听,做不到。
  我们再看下面经文,这是菩萨提出的问题,「何故复有受持正法而不断者」,这是总说,下面给我们说了十个例子。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这是第二段,「何故下,申其所疑」。申是申诉,其就是文殊菩萨,实际上他是代表我们,我们的疑惑。「佛言能断,今有不断,即教行相违」,佛说的是教,我们接受这个教断不了。前面跟诸位说过,佛菩萨的教法有「信、解、行、证」四科,我们接受了,信不信?大有问题!为什么不信?解得不够透彻,信心建不起来,如果有相当深度的理解,你的信心会建立;能信、能解,自然你会依教奉行。
  你想想看,信是第一个条件,所以《华严》跟大论里佛都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这个字好难!中国古时候,无论在家、出家,学佛的,信心真有。为什么他们容易建立?他们有家教,有根,他们有老师教。家教那是婴孩出世大概到五、六岁,这个阶段是属於家教,真正教育的根是在这个时候奠定的。六、七岁上学了,老师教,大概到十二、三岁,他就有很强的能力了,对於做人的道理他懂,所谓是知书达礼。再向上提升,进入到太学,太学一般都是政府办的,而且拿的是国家的待遇。进入太学,身分就是秀才,国家有俸禄给你,你可以不必工作,虽然不很富有,普通的生活能过得去,专心读书。学而优则仕,书念得很好,再去考,县考是秀才;再是省考,省考是举人;最后的学位是最高的学位,进士。像我们现在学校里,进士相当於博士,举人相当於硕士,秀才相当於学士,你都有学位了。拿到举人,拿到进士,就可以从政,这是从前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我们现在讲做官了。
  所以他有基础,学佛非常容易,以《弟子规》的基础来接《十善业道》轻而易举,一点困难都没有;以《十善业道》的基础,就能够修学佛法一切法门。一切宗派都是以这个为基础,哪个法门跟你有缘,哪部经论你喜欢,你就可以好好的去修学,都能够行成证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都能够修行证果。可是复有受持正法而不断者,古时候就有,再告诉诸位说,这个有是不少!诸位想想看,以惠能大师为例子,他老人家在世,我们在文字记载里面看到的,跟他学习的不止一万人,为什么成就的才只四十三个人?我们一般估计,真正成就约万分之一。六祖住世几十年当中,所接的十方学者,跟他学的人,决定不止四万三千人,不止,这是肯定的,这是大德!为什么成就只有四十三个?
  这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受持正法里头,用天台大师的话,有六等,你是哪一等?究竟受持,百分之百的受持,这个人成功,没有话说。能够受持九成、八成,这个人也成功,受持九成,就像天台大师讲,分证位;受持八成,相似位;受持六成,观行位;六成以下,不及格。那是什么?名字位,有名无实,你的果报是个善人,人天,你的欲没有断,欲没有断你出不了欲界。欲界六层天,一般来讲,大多数人生天最高的到忉利天;忉利天以上可不容易,烦恼习气没断,伏不住。欲界天,夜魔以上要伏烦恼,烦恼没断但是烦恼很轻。这往上去,夜魔、兜率、化乐、他化自在天,真正伏住了,那得定了,得初禅才生初禅天、生二禅天,可不是那么容易事情。
  这样想起来,《弟子规》跟《十善业道》比什么都重要,这两种东西可以能够保住人身,不堕三途,从这个地方慢慢向上提升,这才有指望。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第二小段:
  【随贪瞋痴。随慢。随覆。随忿。随恨。随嫉。随悭。随诳。随谄。势力所转。无有离心。能受持法。何故复於心行之内。起诸烦恼。】
  『随贪瞋痴,随慢』,这四个是根本烦恼,贪瞋痴慢是根本烦恼,『随覆』以下叫随烦恼。根本烦恼有六个,贪、瞋、痴、慢、疑、恶见,疑跟恶见省略掉了。为什么?你已经接触到佛法,一定生欢喜心,你对佛法不会怀疑,你能够接受,你能够肯定,所以疑就不提了。接触到圣法,当然恶见,见解你会随顺经教,邪知邪见这样就能纠正过来,所以这两条可以省略。虽然是省略,我们也应当知道这里面有程度浅深不相同。如果往深处来讲,深的疑没断,浅的不疑了,可以接受佛法,可以接受大乘。大乘、佛法究竟是什么?还是没搞清楚,所以烦恼习气不断。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接著看。「先标相违,随贪已下,出所不断」,这给我们说出哪些烦恼你没有断。「势力已下」,它有两句,『势力所转,无有离心』,这两句是「结成不断」。「谓有持法,非唯不灭旧惑」,就是旧的习气烦恼,「亦乃随解新增十一种惑,势力所转」,这个到下面我们会看到。为什么你旧惑不能断,还增长新的烦恼?其实这些事情可能就在我们自己本身,我们就犯了这个毛病。如果自己没有犯,这很幸运,看看我们周边的同学,无论在家、出家,你就会看得很清楚。
  「前四根本,后七随惑,皆言随者」,本经里面统统讲是随,你看随贪、随瞋、随痴、随慢,这四个是根本,但是它统统用随。「杂集第七说」,《杂集论》第七卷里面讲,「诸烦恼皆随烦恼」,这个经上有这种说法。「有随烦恼而非烦恼,由此即显根本烦恼,亦得名随,随他生故,通释贪等,如九地中」,本经到九地里头还有详细的说明。「今约依法新起者说」,现在此地所讲的是依法新起,就是不但旧烦恼没断,你现在新的烦恼又来了。来了什么?你看随贪,清凉大师这个注子里头说得好,「即贪求名利」。无论在家出家,学佛了,你贪不贪图名利?名利两个字没放下,你就不能断除一切烦恼,又加上名利的烦恼,你看旧的不能断,新的又来了。
  在佛门里面,出家人希望拥有道场,希望拥有权势。我在这个道场要做住持,要做当家;希望有声望,希望有地位,希望有很多信徒,希望有很多供养。接触佛法之后,这么一大堆的麻烦来了,你的心怎么会清净?你的心怎么会真诚?为什么从前的人能成功,现在人不能成功?说老实话,从前人成功也不多,但是外面的诱惑力量微弱。既然出家了,一定有道场,而且道场都叫十方道场,只要你正式出家,剃度了,受了戒,道场都可以挂单,都可以去参学。如果这个地方有缘,跟你自己修学的根性相应,很喜欢,喜欢道场,喜欢同参道友,喜欢这个师父,你就在道场常住。
  现在这种缘就难得了,道场虽然多,哪个道场可以容纳你?哪个道场能接受你?很困难!我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例子。想学经教,不过学经教的时候,李老师就给我说了,所以我心里面有准备。他告诉我,你的经教学不好,人家耻笑你、讽刺你还没有关系,你在哪个庙里还能住;如果经教学好了,讲得不错,还有点小名气,恐怕你就走投无路了。当年这些话全部都兑现,真的走投无路。我在那个时候遇到那么大的一个困难,天天在想,这个路还要不要走?要走就放弃讲经,去做经忏佛事,这个到哪里挂单还都行,寺庙里欢迎这种人;讲经的法师不受欢迎,讲经没有收入,经忏佛事有收入,这是一个考虑。另外一个考虑,不愿意搞经忏佛事,那就还俗。这两条路,天天在想这怎么走法?
  这个时候遇到韩馆长,我讲经,她是我的常随听众,我到哪里去讲她都跟到哪里来听,很虔诚。她知道我的困难了,她就告诉我,她说我们家里房子很大,有房间,法师你可不可以住?你要能住,我们到外面租场地来讲经,借场地来讲经。她来负责替我办。我想想,没有别的办法,但是我自己不能确定,我带她一同到台中见李老师,把这个情形向李老师报告,李老师同意。那我就住在她家里,这一住就十七年,我住她家里十七年,那时候我已经讲经二十年了。我讲经讲了二十年,我们才有景美的图书馆,自己才有个小道场。
  小道场面积多大?在台湾是五十坪,一坪是四个平方米,五十坪就是二百个平方米,中国大陆讲平方米,在香港讲二千尺,没有我们这一层大,没有。我们自己才有个固定的地方,在这以前都没有固定。租人家的房子,大概通常都是三个月、四个月,到期了人家要了,就得还人家,另外再找房子。借韩馆长朋友的办公室,有些办公室很大,晚上他下班了就借给我们用,我们来讲经。都干过!这个样子我讲经的生涯才就一直过下去,没有中断,这是我对她感恩之处。如果那个时候她要不帮助我,非常可能还俗去了,那就没有今天这种成就了,所以说非常不容易。
  一个人自修,没有良师益友来辅助,你就非常困难。所以我离开台中在台北讲经,我每个月(这是照例)要到台中去住一个星期,亲近老师,亲近善友,前后十年没有间断,根基才打下去。多么不容易的一桩事情,多么幸运的一桩事情,哪有那么简单!我学成之后,才有个图书馆,我不盖寺庙,我自始至终认定佛教是教育。这是我一出家就向中国佛教会建议正名,「佛陀教育」,免得社会大家对我们误会,说我们是迷信。我的建议他们也很认真讨论过,最后还是不了了之,还是没有真正把这个名字改过来。但是它不改,我自己肯定,一生从事於教学。
  当年我参加台中的大专佛学讲座,李老师先后办了十几届,我参加了十一届,就是从第一届到第十一届,是一次都没有缺课。以后就专门在台北讲经,从第十二届以后我就没有参加了。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离开台湾,到香港来讲经,第一次到香港,讲了四个月,讲《楞严经》。前面两个月在界限街畅怀法师的「中华佛教图书馆」,后两个月在香港蓝塘道寿冶老和尚的道场「光明讲堂」。从这之后,就从事於国际上的弘法活动,在早年在美国、加拿大的时间比较多。南洋的缘也是从香港结的,我在这边讲经,印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