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第3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证得如实觉悟一切法大舍。】
  这一句的意思很深很广,『如实觉悟』,是真觉悟了,我们现在一般人常讲觉悟,不如实,实是什么?实是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所觉悟就如同事实真相,这叫「如实」。换句话说,你所觉悟的就是事实真相。你的行动?我们都从行动上看你,行动上是一切放下,就是『一切法大舍』,这是如实觉悟。释迦牟尼佛在一生为我们表演这一句,他老人家在世住世八十年,释迦牟尼佛八十岁圆寂,三十岁成道,就是示现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证得圆满菩提,从此以后到处教学,游化在人间。
  这个地方我们要留意一点,因为我在前面跟同学们说过。早年我在台中求学,李老师问我们各言其志,每个学生自己说说自己将来想怎样修行?怎样弘法?说给老师听听,说给大家同学们听听。因为台中莲社是个居士的道场,没有出家人。我进入莲社是在家居士,以后出家的,所以有这么一段因缘关系。这个莲社就好像是娘家一样,回到莲社就回娘家,有这么一个关系,不是这样的关系的话就没有法子到莲社。老师问我,我说游化,哪个地方有请我就到哪里去,去讲经,去教学。所以老师最后说:你倒是很自在,你自己会有一点成就,你不能成就众生。为什么不能成就众生?老师就说:你想想看,自古以来,哪一个人听一次经、听一部经他就开悟了,就证果了?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有,佛以后就没有了,真的一点都不错。那怎么办?长住在一个地方,你才能成熟众生。所以祖师大德给我们示现的,一生住在一个地方不出门的很多。那天下人想来学的?你来。「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欢迎你来参学,老师决定不出门的。
  那释迦牟尼佛不是如此,释迦牟尼佛到处走,真的哪里邀请哪里去。没错,他行,他怎么行?他这个一、两千学生都跟著一起去,学生没有离开老师,这个可以。那我们有没有这个缘?没有,譬如说我们今天这个僧团,不算多,四、五十个人,什么地方邀请我去讲经,我们这四、五十个人统统都去,那就有一点像释迦牟尼佛那个样子了。人家看到你这么多人,一般人请不起。请一、两位法师,一个法师你带几个小法师可以,你要把家人全都带来,谁能请得起你?
  释迦牟尼佛是这个样子。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哪个人要请释迦牟尼佛,佛的这个团体,经上常常讲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你要请这么大的一个团体,你要去照顾他们,你要有这么大的场地来招待,不是少人数。这些学生一生从来没有离开老师一天,所以他们有成就。这说明什么一桩事情?释迦牟尼佛有福报!他的那些护法施主都是些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有这个力量能够礼请释迦牟尼佛到他这个地方来讲一部经,佛所有常随弟子统统来。
  今天不一样了,那我们要以世尊做标准,一定要过世尊当时那种生活;确确实实万缘放下,得大自在,不能有房舍,过一种什么生活?游牧生活。现在不是不能。早年我还年轻的时候,大概五十多岁的时候,香港洗尘法师到台湾找过我,我曾经跟他谈过。他年岁比我大,出家比我早,也是香港佛教界的领袖。我说:你带头我跟你,我们过释迦牟尼佛的生活。我们组织一个小僧团,志同道合大家在一起,我们住帐篷。现在像这个学生露营的帐篷很轻便,很轻,打个包背在身上,晚上到树底下给它搭起来,白天出去托钵,我们过这个生活。这个小僧团人不多,大家在一块共修。他听了很欢喜:好,我们这么办。回到香港去之后,消息就没有了。那不行,得放下,不放下是不能成功的。这一句没讲完,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威光得益的第七句:
  【证得如实觉悟一切法大舍。】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的「知离名法,法亦应舍,如实舍也」。这么简简单单的三句话含义很深,他老人家用《思益梵天所问经》上的一句偈来解释《华严经》这一句。很难得他老人家将这一段文都节录在《钞》里面,钞就是解释疏的,就是注解的注解。因为注解简单意思很深,怕后学的人为难,查经也很不方便。现在科技发达,印刷术发达,我们书房里可以放一套《大藏经》,查的时候比较方便。
  现在《藏经》已经做成电脑的光碟,在电脑里面查资料就更容易了;可是你要记住,这一分方便,你必须要付出一分代价。看书,你付出的代价是时间,你要去查,首先你要查目录,目录查到的时候你才查经本,所以算是相当方便了,但是费时间较长。电脑快,立刻就可以查到,就可以把原文从这个萤光幕上显示出来,你付出什么代价?你付出你的眼睛。眼睛常常看这个萤光幕,对眼睛是非常不利。常常在电脑面前工作的,你们看看几个人不戴眼镜?这就是你要付出代价。
  大师慈悲把这些资料都抄在注解里面,节录在注解里面让我们看到。我们看看这一段文,「思益经第一」,第一是第一卷。「思益梵天问言,世尊,云何名为菩萨遍行」。这是大梵天王,天王的德号叫思益,你们想想这个天王仁慈,他所思的都是利益众生,遇到佛了,向佛请教什么是菩萨遍行。什么叫遍行?遍是普遍,不是单一的行为。换句话说,他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不管是善缘恶缘,起心动念一切造作都离不开的一个原则、一个纲领,这个原则纲领就叫做遍行。
  我们看看佛是怎样为他开示的。实在讲思益天王他代我们问,佛对他的开示就是对我们讲经说法,就是教导我们,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佛言,能净身口意业」。我们在讲席里头常常勉励同学,我们修什么?修纯净纯善,你看是不是这个意思?能净身口意业,身清净、口清净、意清净,还不是真的大总持法门里面的一句话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切诸佛自己修行、教化众生总纲领,总不能离开这一首偈。
  在古时候,唐朝有个大文学家白居易,做过杭州的太守,就是现在的杭州市长。他遇见鸟窠禅师这个出家人,他在树上做了一个小房子像鸟窝一样,他就住在这树上,很简单,这是个真正有修行人。白居易有一天遇到他,向他请教如何是佛法大义,跟思益梵天问的很相似、很类似。什么是佛法大义,就是佛法修学的纲领原则?禅师就说这首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白居易听了哈哈大笑:这个三岁小孩都会说,我向你请教,你怎么这样回答我。禅师回答他一句话:三岁小孩虽然能够道得(就是三岁小孩虽然能说),八十老翁行不得。白居易听了这个话,这一愣,点头,没错,八十岁老翁你做不到!这是佛法总纲领。
  这个「遍行」是什么?就是这三句,特别著重的,三句末后这一句「自净其意」。你看佛在这里一开头就是能净身语意业,自净其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是自净身、口这两条,自净其意这是第三条。佛在此地说能净身口意业,这一句就是这一首偈的意思。菩萨遍行,从初发心的菩萨到等觉菩萨决定不离开这个原则,离开这个原则不是菩萨行,就不是菩萨道了。所以诸位你就晓得纯净纯善是真实的纲领。佛说了这一句,接著又讲了四首偈,为这句话做详细的说明。
  「尔时世尊而说偈云」,第一首偈,「若身净无恶,口净常实语,心净常行慈,是菩萨遍行」。菩萨的标准就在此地,什么是菩萨?能够依照这四句偈去做的这个人就是菩萨。身没有恶作,持戒,断恶修善;离了恶就是善,无恶就是善。身的恶是什么?杀盗淫,这是教初学,初学的菩萨,以十善业为标准,身没有杀盗淫这三恶。
  口净常实语。口业净。实语,不妄语,决定没有欺骗人的事情;决定不会挑拨是非,挑拨是非叫两舌,决定没有;决定没有绮语,就是花言巧语,所谓笑里藏刀,存心害人,但是话说得很好听,总是叫人吃亏上当;第四种叫恶口,说话很粗鲁,叫人听到很刺耳不好听。这四种过失都没有,叫实语,真实语。《金刚经》上说「如来是真语者」。真,不假;实,实就不虚;如语,如是跟事实完全相应。换句话说,他的言语说一桩事情,他不会加一点,也不会少一点,一定说的跟事实真相完全相符,这个叫如语。不诳语、不妄语,佛的实语,我们应当要学。
  心净常行慈。心地清净,清净是没有贪瞋痴,对於一切众生慈悲看待、平等看待。净,心净,决定没有贪瞋痴;行慈,决定没有傲慢。傲慢这个习气众生都有,这是严重的烦恼。你看看佛法讲根本烦恼有六个,就是所有一切烦恼都是从这个根生的,贪瞋痴底下就是慢,说明傲慢很严重!障道。人有骄慢的心,世出世间法他都学不好。傲慢的对面是谦虚,行慈当然谦虚,不谦虚你没有办法行慈,所以说明行慈,傲慢就没有了;心净,贪瞋痴就没有了,自净其意。诸位想想看是不是这个道理?这是菩萨遍行。菩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绝不离开这个原则,决定遵守,特别是我们初学的菩萨。这是第一首。
  第二首,「行慈不贪著,观不净无恚,行舍而不痴,是菩萨遍行」。慈悲一切,慈悲是要有行动,没有行动,你的慈悲从哪里表现?在今天讲这个慈悲,社会上看的是慈善事业,做慈善事业最重要的是要有大慈悲心,如果没有大慈悲心,做慈善的事业往往这个里面夹杂著不善。这个不善是什么?贪著。所以仔细观察,特别是自己,对自己要反省、要观察,我们做这些慈善救济的工作,佛就是做这个工作,佛没有财布施,他万缘放下了,他没有外财布施,他有内财布施。
  内财是什么?身体,为社会大众做一个好的典型、好的榜样,要用这个身体做出来,这内财布施。教化一切众生不辞辛劳、不怕麻烦、有求必应,决定没有一丝毫的念头求别人回报,求得一点什么利益,没有,不贪著。对於世间名闻利养一丝一毫都不沾染,这是菩萨,这个人是行菩萨道。如果说贪著其事,那就不是菩萨了,他在里面什么?贪名贪利。一个团体总有组织,他要争名夺利,争位子、争权力,这不是菩萨,这个很不如法!
  在古时候住在一个道场,大家确确实实是平等的。执事不平等,一个道场又有住持、有首座。这个道场是学校,住持是校长,首座就是管教务、管教学,维那管秩序,就是训导,监院是管总务。它里头分工合作,它有组织,但是它是平等的。住持身分跟底下员工(最低阶的员工)身分是平等的。这个跟社会一般组织不一样,为什么?他的工作期限一年,腊月三十寺院一百零八单的执事总辞,马上开会选举新的执事,初一接任。腊月三十总辞,初一新的执事接任。上一任的住持可能他辞掉之后,在下一届他可能去种菜,可能去种花,可能到厨房里面去烧火。那不是降级,平等的。寺院里所有的工作大家平等,那完全是义工,完全是为大家服务。在职位上看到好像有高下,实际上它是平等的。
  这个佛法讲的平等跟不平等是一不是二,但是在世俗平等跟不平等是二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