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刷盘子,还是读书?-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世纪的日本与中国一样,以农为本,也引进中国的“士农工商”等级序列。当然“士”不相同。中世纪的中国是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是靠科举产生的文官支配的社会,统治中国的是“文士”。日本相对落后是封建社会,统治社会的是“武士”,武士们信奉暴力,还没有把自身的统治意识形态化、集中化。日本虽然也从中国引进了儒教,但儒教对武士阶级没有行为规范,所以日本实际不是儒教国家。中日两国的中坚阶层“士”的差异,对中国、日本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后选择不同发展道路,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三部分日本封建社会的身份管制

    第二节  日本封建社会的身份管制    
    一般说来,日本的封建社会以1192年镰仓幕府的建立为标志,自此日本的政权完全从松散的中央公卿政府转入地方军事贵族手中。到1584年,太阁秀吉(丰臣秀吉)一统日本,实行太阁检地(对土地进行仗量;测定土地的产量;确定耕作人和固定的地租——作者注),进一步固化了封建制度,日本进入近代封建社会,这个体制随后被德川家康继承。    
    日本近代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是以德川幕府为中心、诸大名(封建领主)在名义上从属的幕藩体制。大名拥有受封的土地及土地上的人民,对领国有独立的支配权。幕府将军名义上统治全国,但其实不过是相对强大的一个大名,只能直接控制1/4的土地,此外还有全国主要都市(三都:江户、大阪、京都)的税收以及部分的矿山作为财源,货币铸造权也归属幕府财政。除此之外,幕府对其他大名可以少量征税,用来支付水利、救灾等临时支出,并要求大名为驿站付出劳役。在政治上,幕府用武家诸法度、参勤交替制等制度对其他大名进行统御,对违反制度的大名进行除封、减封和转封等处分。    
    幕府不断试图插手地方政治,但大名们依然是独立的,在自己的土地上有独立的行政、军事、司法权,还可以独立发行纸币。任何试图在政治上统一日本的尝试都会被地方贵族联合反对。从镰仓幕府——足利幕府——德川幕府,确实存在中央集权化的长期趋势,但总的来说,如果农业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不变,封建贵族割据的局面还将在日本持续很长时间。为了管理自己的领地,大名拥有家臣(武士)。武士有大名分配的土地——知行地,作为低层贵族,武士不像大名那样具有独立性,他们集中居住在城市,并不实际占有土地,而是领取由领地面积折算的实物俸禄,通常是米。他们更类似于今天的军官和管理人员。    
    农业时代的农民拥有小块耕地、农具,自己经营,交纳领主的租贡。由于生产力低下,单个农民力量弱小,需要组织起来,对公共所有的水利设施、山林、原野进行开发利用和管理,方能维系生产。山林、原野等地区无法划分给个人使用,于是,耕地具体划分到每个农户,山林、原野等辅助部分则作为公地使用。这种结构与作为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基础的格鲁曼共同体非常相似。共同体不仅是生产组织,还是共同防卫的自治组织和互助组织。由于战乱不止,天灾不断,村落这种小组织无法自立,民兵也无法与专业武士相对抗,所以小型村落只有合并成更大的组织才能支付专业军队的费用,并在灾害到来时自救,而专业军队又逐步具备了对外和对内的两种职能,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封建制度就此产生。    
    封建时代的农民土地所有权是不完整的,领主对土地有领有权,对农民的耕种经营有很多限制。土地的生产物大部分属于领主,是收益权限制。农民不能自由买卖和继承土地,是处分权限制。对农民可以耕作什么,不能耕作什么也有限制,即限制使用权。此外,土地的耕作受共同体的约束也很强。如耕作方式,何时播种,何时收获,需要共同体共同行动。由于土地不能自由买卖,农民为了防止土地越分越小,采用长子相继制,即长子继承全部土地,次子被迫自立。封建制度下的手工业和农业紧密结合,没有分化,主要以农户自给自足的形式存在。但因为领主和武士集中居住在城市,为了满足贵族需要,城市集中了少数专职的工商业者,受领主的保护和统治。与农业类似,虽然德川时代允许手工业者自由营业,但考虑到生产力的水平和经营风险,手工业者同样难以自立,且农民的购买力很低,消费对象仅集中于少数贵族,手工业者结成组织进行稳定生产比较有效率。手工业者组织的结构与农民基层组织类似,同时也是领主管理和支配职人的机构,最终剩余利润也为领主所夺。    
    当时日本农村基本不存在商业。体现为地租的剩余物资由领主和武士消费,在消费过程中,领主间相互交换,互通有无。各大名在江户、大阪等地设置“藏屋敷”,储藏贡租米和从领地内强制收购的特殊产品等,委托商人经营。随着时代发展,藏屋敷也经营普通百姓的物资。特权商人为了规避风险和对抗幕藩的绝对权力,也结成组织,如大阪的二十四组问屋,进行垄断经营。幕府握有货币的铸造权,各藩也发行本藩通用的纸币——藩札。总而言之,贵族武士和少数特权商人严密控制着生产和交换的所有环节,基本上实行了与近代的计划经济相似的制度。    
    封建制度的基础是简单农业——手工业经济,对于农民而言,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成为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少数剩余物资为贵族征收,由于物资数量和种类都很少,统一管制比较符合效率,也符合贵族的利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物资大量增加,商业开始繁荣。一方面农民可以通过市场进行协作,另一方面,都市人口和商人逐渐脱离封建制度控制,日本封建制度开始解体。


第三部分“中体西用”与“和魂西体” 的差别在哪里?

    第三节  “中体西用”与“和魂西体” 的差别在哪里?    
    中日两国走向近代化的时候,指导思想没有多少不同,中国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日本是“和魂西体”,积极导入西方的近代工业,为何差距如此巨大呢?日本原来是封建制度,废藩置县,取消武士俸禄,使原来藩主、高级武士等占有的资源让了出来。明治初年,用于安置藩主、武士的经费只占政府总支出的1/3。这样政府就有财力对工业投资。至于农民,租贡负担并没有减少,明治政府早期岁入依然要靠土地税,占总岁入的约85%。农民的生活困苦,各种暴动维新依然不断。不过,允许农民自由择业,自由经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武士阶层虽然被取消,但武士的文化知识、管理经验和组织纪律性,为推行义务教育提供了基础,为早期产业工人队伍提供了人力资源。幕藩时代,各藩为了经济自立,推进国(藩)产化,一直由政府派武士创办和经营产业,积累了经营和管理现代企业的经验。封建时代亦官亦商的“政商”,与幕藩财政共生,明治后继承了这一传统,各项事业在民营和国营之间来回转换,并没有什么阻力。    
    中国则不同,因为早已经是自由资本主义社会,找不到改革的对象。没有封建贵族可供革命,没有剩余的财源可剥夺,这是中国走向近代化时落后于日本的根本原因。此外,由于割地赔款导致政府的财政非常困难。也不能通过“解放农民”使农民承担更多的租贡,因为中国农民早已自由择业,自由经营,理论上也可以通过勤奋劳动或刻苦读书而进入上层社会,简单地说自由民权没有意义。另外中国传统上政经分离,中央小政府,很少干涉经济,对如何经营管理企业缺乏经验。各商人、地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政府很难像日本那样有针对性地扶持和资助特权商人。也没有足够的有组织纪律性的武士可以作为现代工业的产业工人、技术人员、管理者的后备军,缺乏人才现代工业的储备。武士长期要用真刀真枪说话,没有什么明确的意识形态禁区,对新技术新思想来者不拒。中国的文士却已在成熟的管理思想上固化,很难接受新科学思想,不愿意深入实际去查找和解决问题。上面的这些因素,使中国的近代化步履维艰。


第三部分日本十年军扩与中国“百日维新”

    第四节  日本十年军扩与中国“百日维新”    
    甲午战争后,日本获得了3亿日元的赔偿,制定了十年军备扩张计划。目的是独霸远东,能够打破俄罗斯、英国、法国任何两国的远东联合舰队。尤其以俄罗斯为第一假想敌国。    
    伊藤内阁的战后十年计划,陆海军军费合计达3亿元。在支出的高峰1897年,军扩经费达8200万元,与甲午战前的国家总岁出相当。除军费,政府还为钢铁企业、铁道、电话等事业投入1。5亿元。制铁所的设立和铁道建设改良、电话交换的扩张,主要是为了军舰、兵器自给和军事运输,军事色彩浓厚。    
    作为军备扩张的结果,1904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惨胜,成功摆脱了殖民地化的危险,进入列强行列。但是,就在1905年9月5日,历时约两年的日俄战争结束,日俄在美国签署和约之际,数万民众聚集在东京日比谷公园,游行示威,反对放弃赔偿金的讲和条约,并进行了破坏活动,史称“日比谷烧打事件”。这是第一起在首都爆发的民众暴动。第二天,暴动蔓延到横滨和神户。这是因为日本虽然积极扩张,却只能勉强击败俄罗斯,暂时无力追击和索要赔款。日本虽然因胜利成为了一等国家,但扩张本身消耗了巨大资源,国民依旧非常贫困,一旦停止扩张,内部就有压力,可能会暴动,甚至分裂,同其他强国一样,日本的扩张既是欲望,也是内部压力的结果。    
    甲午战争宣告了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中国开始尝试政治变革。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认为应该进行“官制的变革”,应该向日本的明治维新学习,搞君主立宪;经济方面则主张奖励民间近代产业;文化教育方面则废除科举,开办新式学校。这个维新纲领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大致相同。但日本变法强国,而中国的维新只进行了百余日即失败,史称“百日维新”,又名“戊戌变法”(清朝光绪年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这次变法主张由皇室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改,希望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无奈变法受到清朝廷内保守势力反对,最后演变成为政变,维新派人物被杀,变法失败——编者注)。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民国,民国初年的各种制度建设依然是百日维新的延续。国家的政治变革了,但越来越贫困,继续向殖民地滑落。为什么相同的变革纲领,结果却不同?


第三部分没有变革对象的旧中国

    第五节  没有变革对象的旧中国    
    明治维新是资本主义革命,革命对象是封建领主和上层武士。君主立宪使下级武士、甚至平民也可以参与国事。废除儒教朱子学,开办新式学校,使下级武士和平民有出仕的机会。还有奖励民间近代产业,因为封建时代特权商人与政权财政共生,容易实施奖励措施,而没有小商人来查问公平问题。此外,“士农工商”四民平等,从业自由,允许土地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