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方士的历史-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通都是因为有法令纹而饿死。有的相师认为法令纹主长寿,纹理深则敦重严肃。主富贵,故称“金缕。”法令纹与人的贵贱有什么必然关系?依据的是什么?相术师从来没有解释清楚。
  相术家所举的例子都经不起推敲,他们说尧八眉、舜双瞳、禹三漏、孔子反宇,这些圣


贤果真是如此怪像吗?有谁看过?《白虎通·圣人》引《礼》云:“禹耳三漏,是谓大通,兴利除害,江河疏决。”禹曾经疏通过江河,相术就狂测禹是三孔耳。孔者,主疏通也。
  相术家说有反心的人是由反骨所决定。《太平御览》卷七三引《三国典略》:“齐高归彦尝令皇甫玉相己,玉曰:‘公位极人臣,心可反。’归彦曰:‘我为何须反?’玉曰:‘公有反骨。’”反骨是什么样子?反骨为什么决定反心?“反”是好是坏?历代的开国皇帝都是前朝的反臣,历代的作乱者、起义者都有反骨吗?相术家从来都是含糊其辞,不敢正视这个问题,其实,天下哪有反骨,全是人为编造!


十一 望气术

 


 

  “气”是一个争论不休的神秘概念。
  方士以气推演于社会,则有气运、气数之说。气就是命运。宋程颐《程氏遗书·伊川先生语四》记载:“问,‘上古人多寿,后世不及古,何也?莫是气否?’曰:‘气便是命也。’”



  “气运”一词,见之于《世说新语·伤逝》,其文:“戴公(逵)则林法师(支遁)墓曰:‘德音未远,而拱木已积,翼神理归归,不与气运俱尽矣。’”“气数”一词常用于说明社会。某个朝代进入衰落时期,史家就认为气数已尽,天意如此,这是一种唯心论历史观。
  民俗以生气和死气说明万事万物:称血气方刚、志气高昂的人为有生气;称精神颓废、情绪低落的人为死气沉沉;称草木茂盛、水土肥美之地为有生气;称光山秃岭、草木枯萎之地为死气;称和煦的春风为生气;称寒冷的北风为死气。这样一些概念是正确的,无可非议。
  历代的术数家给“生气死气”附会了迷信的色彩,以唯心的观点说明气与人的关系,这是应当批判的。以风水术为例:
  丧葬看阴宅风水,就是选择有生气之地。郭璞在《葬经》中试图解释葬者与生气的关系:“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平地中而为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内骨,以荫所生之道也。经云: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栗芽于室。气行平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丘陇之骨,风阜之支,气之所随。”人死之后,无知无觉,哪里还能感受到什么生气、死气?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的物理现象论证人死后可以感应至地气,这完全是荒谬的类比,绝不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风水先生相阳宅,也讲究生气和死气。《黄帝宅经》云:“每年有十二月,每月有生气死气之位……正月生气在子癸,死气在午丁;二月生气在丑艮,死气在未坤;三月生气在寅甲,死气在申庚;四月生气在卯乙,死气在酉辛;五月生气在辰巽,死气在戌乾;六月生气在巳丙,死气在亥壬;七月生气在午丁,死气在子癸;八月生气在未坤,死气在丑艮;九月生气在申庚,死气寅甲;十月生气在酉辛,死气在卯乙,十一月生气在戌乾,死气在辰巽;十二月生气在亥壬,死气在巳丙。”这就是说,时间不同,则生气和死气的方位就不同。至于什么是生气?什么是死气、为什么生气和死气的方位会发生变化?这些问题,迷信的观点都没有解释,也解释不清楚。
  相人术的内容之一是相气,认为气是形相的根本,决定性情和福寿。气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禀承天地阴阳五得之气,与生俱来;二是后天的调摄修养;三是外界环境的熏陶。气表现在精神状态、骨骼结构、声音素质、面部色泽中。气有清浊、强弱、顺逆、厚薄、沉浮、缓急、舒结、静躁之别。《冰鉴·气色》云:“人以气为主,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有终身之气色:少淡、长明、壮艳、老素是也。有一年之气色:春青、夏绿、秋黄、冬白是也。有一月之气色:朔后森发,望后隐跃是也。有一日之气色:早青、昼满、晚停、暮静是也。”


十二 养生术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怎样才能健身延年?先民在探讨这个问题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方法,这就是养生术。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其书有《养生主》篇,有文云:“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养生的内容很广泛,主要包括:
  养内:调养内脏。
  养外:保护肌肤。
  养心:颐养心神。
  养气:保存元气。
  养生术以人为中心,认为人是自然界最可宝贵的。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云:“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可贵,莫贵于生。”这样一种人本思想是正确的。
  养生术主张遵循自然法则,即道法自然。《庄子·养生主》云:“人之养生亦当如是,游于空虚之境,顺于自然之理。”
  养生术强调主观能动性,生命的长短不仅取决于自然,还取决于调养得法。曹操有诗云:“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养生术就是颐养之术,有起居之道、饮食之道、房中之道、精神之道、医药之道、为人之道。
  保健功是二千多年来养生经验的总结,从葛洪、陶弘景、苏轼、陈抟,到明清的高濂、曹庭栋都很提倡这套功法。他们的功法大同小异,不外乎从上到下依次活动身体。我总结归纳为以下方式:
  擦发。发宜常梳常擦。发为血之余,擦发可使头发变黑,精神爽朗。
  擦面。擦面可以活动血脉,保护皮肤。先将手搓热,用双手后面轻轻擦抚。俗称“修天庭”。《杂病源流犀烛·面部病源流》云:“热摩手心,频拭额上,谓之修天庭。连发际,二三七遍,面上自然光泽,所谓手宜在面是也。”《理论骈文》亦云:“面属阳明胃,晨起擦面,非徒为光泽也,和气血而升阳益胃也。”
  护目。护目有两种方式,一是上下左右转动眼球,使眼部神经得到锻炼,并可以加强血液循环。二是熨目。搓热两手,熨摩双眼,有去翳、活血、祛风的功效,也可以防止近视和青光。
  擦鼻。按摩鼻梁和鼻翼,或用左右手的大拇指指背上下摩擦鼻翼,可以治鼻炎、驱风寒。《理论骈文》:“以中指于鼻梁及鼻翼两边揩二十遍,令表里俱热,所谓灌溉中州,以润于肺也。”中州即鼻梁,因其在面部之中。
  擦耳。双手按压和擦抚双耳,一上一下。《登真隐诀》卷中:“耳欲得数按抑其左右,亦令人聪彻,所谓营治城廓也。”耳为面部边缘,故称城廓。擦耳可以活血醒脑,以防聋聩,以补肾气。
  鸣天鼓。双手心捂耳,用中指和食指弹颈椎,有声如鼓,可以治耳鸣和头晕。
  搭鹊桥。舌尖翘起顶触上腭,使任督二脉接通,加强气的循环。
  赤龙之耕。又称赤龙搅海,以舌为赤龙,在口腔内上下左右搅动。可以健舌生津。
  叩齿。叩击上下牙齿。先叩后齿,再叩前牙,各三十六下。龚居中《红炉点雪》:“齿之有疾,乃脾胃之心熏蒸。每日清晨,或不拘时,叩齿三十六遍,则气自固,虫蛀不生,风邪清散。”叩左齿为打天钟。叩右齿为击天磬。叩齿可减少牙疾,集神生精。
  吞液。吞服口中唾液。《养性延命录》主张七漱玉泉:“饮玉泉者,令人延年,除百病。玉泉者,口中唾也。鸡鸣、平旦、食时、日中、晡时、黄昏、夜半,一日一夕,凡七漱玉泉饮之,每饮则满口咽之,延年。”《病源喉论》:“引肾者,引水来咽喉,润上部,去消温枯槁病。”吞液可以加强胃功能,治疗咽喉、食道疾病,古代养生家非常推崇这种方法。
  摇天柱。以双手的四指握住大拇指,然后摇动脑袋,前后左右各数下,可使颈椎无疾。
  击肩。用双手交互拍打左右肩,可防止肩周炎,增加气机流通。
  揉腹。双手搓热,由上下按摩腹部,也可以从左向右,从右向左旋转,有利于消化,减少肠胃疾病,使大小便畅通。
  捶背。由上而下捶打脊椎两侧,可以减速少腰疾,特别是用手背轻拍命门,可以健肾。
  兜阴。男子以手掌按摩阴囊,可加强性功能。
  提肛。轻轻收腹提肛,可以帮助消化,治疗痔疮,还可以使精气顺利通过尾闾关沿督脉上行,强身健体。古代养生家很推崇此法。
  擦涌泉。以手掌擦脚心涌泉穴,可以驱风去湿,交通心肾,安神健脑。
  这套方法简单实用,只要坚持锻炼,必有效果。这比求签算命以驱病,要科学得多。


十三 外丹内丹(1)

 


 

  (一)外丹
  炼丹术是传统文化的方术之一。它分为外丹和内丹。外丹是在炉鼎中炼矿物,制金丹、服之以求长生。内丹是以人体为炉鼎,炼精、气、神,以求长生。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人能不死,能成仙。



  之所以称为丹,是因为炼外丹的基本原料是丹砂,炼出的是丹药。人们就称之为金丹术、仙丹术。金丹的“金”,意为珍贵和金银。
  战国时,齐人好怪迂,秦人信神仙,楚越多巫鬼。有方士向荆王献不死之药,还有方士教燕王不死之道。燕王派人去学,学未成而方士已死。燕王大怒,诛杀了去学的人,认为这个人应该早点去学。殊不知,教人不死的方士自己都难免一死,天下又哪有不死之道?可见当时的昏君对神仙迷信有多深!
  齐威王、齐宣王、秦始皇、汉武帝都曾耗尽国力派人到海外去寻仙药。民间盛传海有方丈、瀛州、蓬莱三神山,山上有神仙和仙药。秦始皇派燕人卢生寻访仙人羡门、高誓,又派徐福等入海求不死之药,都是“泥牛入海无消息”。然而,其风却愈演愈烈,西汉桓宽在《盐铁论》说:“当此之时,燕齐之士释锄耒,争言神仙方士,于是趣咸阳者以千数,言仙人食金饮珠,然后寿与天地相保。”《汉书·郊祀志》记载:“汉兴,新垣平,齐人少翁、公孙卿,栾大等,皆以仙人、黄冶、祭祠、事鬼、使物,入海、求神、采药贵幸,赏赐累千金。”
  这样盛行的神仙观念,为炼丹术提供了思想基础。找不到仙药,就另辟蹊径,自己炼丹。后来的术师常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葛洪在《抱朴子·仙药》也说“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也。”又说:“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次则诸芝,次则五玉,次则云母,次则明珠,次则雄黄,次则太乙禹余粮,次则石中黄子。”
  炼丹(外丹)术孕育于先秦,发生于秦汉,成熟和传播于魏晋南北朝,泛滥于唐,衰微于宋以后。
  古代,炼丹者多是方士、道士、真人,称为丹灶家、炼师、丹侣。《唐六典》卷四:“其(道士)德高思清者,谓之炼师。”
  炼丹家很推崇传说中的制陶仙人宁封子。晋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